李慧枝
(彌渡縣廣播電視局,云南 大理 675600)
電視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作為傳播手段,把聲音、畫面作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能滿足目標受眾需求的事實的報道。電視新聞畫面編輯是一個選擇、排列、組接鏡頭的過程,就是選擇最合適的鏡頭中最好的部分,根據新聞主題對所拍攝的畫面、聲音、字幕、圖表等素材進行編輯、制作,并把這些元素合成一個整體,共同表現新聞主題。
(一)認真閱讀解說詞
(二)仔細瀏覽畫面素材
(三)選擇鏡頭畫面
鏡頭畫面的意義主要在于證實報道詞,最大限度地消除解說詞中的不確定性,并以感性的形式表現解說詞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環境等新聞要素。在選擇鏡頭畫面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信息含量。電視新聞應盡量選擇那些最新的、典型的、關鍵的、簡潔的并且可以直接反映事件本身的畫面。對新聞報道而言,傳達新聞信息永遠是第一位的。構圖、光線等視覺美感是在不損害新聞信息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2.真實性。所選擇的新聞鏡頭必須是客觀、真實的。
3.選擇能傳達事件動態信息的畫面。
4.選擇有典型意義的細節畫面。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典型的細節常常最能說明新聞事實。例如,一位含辛茹苦供孩子讀書的父親那雙皸裂的手,在第一時間奔赴災難現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群眾緊緊相握的手,重大科技研發成功后工作人員偷偷揩去眼角的淚水……
(四)組接鏡頭畫面
在組接鏡頭畫面的過程中,首先畫面組接要符合一定的生活邏輯和觀眾的認知規律,其次不能違反軸線原則,再次要確定好畫面的長度和剪接點,在常規情況下依據“靜接靜”“動接動”等原則對畫面進行組接編輯。
1.鏡頭組接要符合邏輯規律和軸線規律。(1)符合邏輯規律:鏡頭組接的順序和內容表達要合乎邏輯,即符合現實生活的邏輯和觀眾的邏輯思維。例如,一則報道某領導實地視察的電視新聞,其中一個鏡頭是領導手指前方說話,那么接下來的鏡頭應是該領導所指的景物。這樣觀眾才知道領導指的是什么,也符合觀眾的邏輯思維。(2)遵循軸線規律。“軸線”是一條假想的直線,是指拍攝對象的運動方向或兩個被拍攝對象之間的連線所形成的直線。前者叫運動軸線,后者稱作關系軸線或方向軸線。軸線規律指的是,拍攝時攝像機的位置始終保持在主體的運動軸和方向軸的同一側,無論怎么拍攝,畫面中主體的運動方向和位置關系總是一致的,否則就是“跳軸”,給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造成跳躍感。當畫面跳軸時,編輯可以采用一些補救措施。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兩者之間插入中性鏡頭(無明顯方向特征的鏡頭)。由于中性鏡頭的畫面所處的位置、方向都不是很明顯,這樣可以使觀眾在視覺上得到緩沖,跳軸現象自然得到化解。例如,鏡頭之一:一個人大踏步朝前走。鏡頭之二:這個人的臉部特寫(中性鏡頭)。鏡頭之三:這個人往回走。這組鏡頭由于插進了中性鏡頭,觀眾會以為這個人在某處轉了彎,所以再往回走就不足為奇了。而且當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中性鏡頭時,對前一個鏡頭運動方向的印象會漸漸模糊,再接一個反方向鏡頭就不會產生明顯的跳軸的感覺。在兩個鏡頭之間加入一個運動畫面也能改變軸線,另外,插入空鏡頭也可以緩解跳軸的感覺。
2.確定鏡頭長度,準確掌握剪接點。準確掌握剪接點,就是在畫面的恰當位置剪斷,在恰當的位置連接上,做到鏡頭之間動作連貫、節奏鮮明流暢、事件敘述清晰明了。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在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意識到眼前的鏡頭還有時間長短,只有當他們來不及看明白鏡頭的含義,或者早已看懂了還不換畫面時,他們才會責備編輯對畫面長度控制得不準確。
一般來說,決定鏡頭的長度需要綜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即鏡頭的內容長度、情緒長度和節奏長度。(1)內容長度,即把畫面主體內容展示清楚的鏡頭時間長度。內容長度要考慮動靜因素、景別因素和亮度因素。動靜因素:在一個畫面中,靜的畫面始終沒有動的畫面那樣讓觀眾在意,所以動靜畫面在比例方面就要控制到靜比動短。景別因素:遠景、全景、近景、特寫等,就要把握好內容和時間的控制,如遠景、全景等景別畫面大,所包含的內容豐富,近景和特寫等景別小、畫面小,所包含的內容少且簡單。亮度因素:在一個畫面中,暗的部分始終沒有亮的部分那樣讓觀眾在意,所以暗的部分可以長一些。(2)節奏長度,鏡頭的長度直接影響著電視節目的節奏。節奏緩慢的內容,鏡頭稍長些;節奏快的內容,鏡頭要短。比如兒童節的新聞節奏比較歡快,鏡頭可以短些;報道災情的新聞節奏比較沉重,鏡頭就可以長些。
3.畫面組接的原則。(1)畫面組接的基本原則是“靜接靜”“動接動”“動接靜”“靜接動”。靜止的主體接靜止的主體:第一個畫面是滿樹繁花的園子,第二個畫面是花朵的近景或特寫;會議室里靜靜聆聽會議內容的一排排參會人員,一組街景畫面等。運動的主體接運動的主體:動作中切是最常用的動作剪輯方法。景別變化造成的視覺不協調會由于動作的流程使觀眾看不出來。運動的主體接靜止的主體:一般剪輯點選擇前一鏡頭中主體運動當中的瞬間停歇處或某一處動作全部完成之后,這樣才能保持運動主體與靜止主體間的順暢連接。例如,籃球比賽中,前一個鏡頭是場上運動員投籃的動作,后一個鏡頭就是看臺上觀眾歡呼。靜止的主體接運動的主體:一般選擇后一個鏡頭中主體動作即將開始的瞬間作為剪接點,使前一個鏡頭中靜止的主體與后一個鏡頭中主體動作即將開始的瞬間相連接。(2)畫面組接的新思路——直覺思維。在新聞畫面編輯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突破常規的剪輯方法。除了遵循基本規則,具體用哪個鏡頭,很多時候剪輯者是沒有清晰的邏輯思維的,主要靠自己的直覺快速選擇,這就是直覺思維。
借助某種轉場手段,能使電視新聞的段落與層次之間既分隔又連貫,保證作品結構的順暢、和諧、統一、完整。轉場手段主要有技巧畫面轉場和無技巧轉場兩種:
1.技巧畫面轉場,就是利用電子特技分隔轉換鏡頭。一般情況下,電視新聞節目比較排斥復雜的電視特技手段,因為特技會使紀實性的新聞畫面失去真實樸素的面目。但在不影響電視節目的紀實性的前提下適當使用一些特技,會給節目增添光彩。常用的轉場特技有淡入淡出、化出化入、掃劃、翻頁、靜幀停頓等。
2.無技巧轉場,即運用鏡頭切換自然過渡轉場。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特寫轉場、同體轉場(鏡頭跟隨相同主體,如記者、主持人)、相似體轉場、擋黑鏡頭轉場、運動鏡頭轉場、聲音轉場(甲在某處打電話,乙在另一個地方接電話)等,在這里就不再展開詳談。
電視新聞畫面編輯工作主要由鏡頭畫面選擇、鏡頭長度選擇、鏡頭組接組成。畫面編輯人員只有時時更新知識和提高素養,只有理論與實踐、經驗與技巧相結合,才能把節目編得更好、更生動、更貼近生活,才能達到讓畫面和聲音、字幕、圖表等完美結合,共同為表現新聞主題服務的目的。
[1] 李小仕.電視新聞畫面編輯技巧分析——以《新聞30分》為例[J].視聽,2017(02):32-35.
[2] 高嵐霞.淺論電視新聞采訪與畫面剪輯的有機結合[J].新聞研究導刊,2016(23):101-103.
[3] 張紅霞.電視新聞采訪如何同畫面剪輯相結合[J].新聞傳播,2015(08):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