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宏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3)
2016年被稱為“直播元年”。在這一年,我國網絡直播平臺呈爆發式增長態勢。《中國直播行業熱度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提供互聯網直播平臺服務的企業超過200家,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在2016年6月達到了3.25億。另外,瑞士瑞信銀行估算,中國直播市場2016年的總量超過250億元。進入2017年,《2017上半年中國直播行業發展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網絡直播平臺達到了270家,2017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達3.43億,市場營收達300億元,網絡直播用戶占到了全國網民總數的45.6%。另據Quest Mobile發布的《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報告》,截至2017年6月,在線視頻用戶數量達5.65億,占中國網民總數的75.2%。從興起到逐漸成熟,中國的網絡直播行業僅僅用了2年的時間。
網絡直播又稱互聯網直播,指的是用戶在各類移動智能設備上安裝直播軟件后,利用各種移動設備的攝像頭對比賽、發布會、采訪、生活、學習、旅行、文藝演出等各類活動進行實時呈現,其他網民在相應的直播平臺上直接觀看和參與互動的網絡現象。
各種直播類軟件是網絡直播行業的主要載體。按照平臺的主營內容可以分為綜合類、游戲類、秀場類、資訊類、商務類、財經類、教育類等。需要指出的是,分類是依據這些平臺的主營內容劃分的,并非這些平臺的單一屬性,很多平臺同時具有多維屬性。
目前,網絡直播行業的運營生態模式可以總結為“直播+”,即直播加各行各業:直播+短視頻模式的代表平臺有美拍和快手;直播+電商模式的代表平臺有淘寶直播和京東直播;直播+音樂模式的代表平臺有酷狗直播;直播+教育模式的代表平臺有荔枝微課和網易云課堂;直播+社交模式的代表平臺有陌陌直播和Now直播;直播+財經模式的代表平臺有知牛財經和掘金直播……
技術進步促使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率快速上升,大眾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移動智能設備。傳播媒介的生態環境開始改變,大眾逐漸熟悉并了解了基于網絡的泛娛樂類活動和生活理念,網絡生活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大眾傳播學的使用和滿足理論告訴我們:受眾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媒介,并且具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權。若想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受眾。直播平臺作為新興的新媒體平臺,內容呈現方式更加豐富多彩,同時又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和窺視心理,自然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
直播營銷指的是企業以直播平臺為載體開展的以達到商品、服務銷量增長或品牌提升為目的的營銷活動。直播平臺的迅速興起,帶動了整個電商行業走進直播行業,直播營銷成了各個電商企業營銷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直播營銷的興起又進一步推動了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
與傳統媒體平臺(電視、廣播)的直播營銷相比,網絡直播營銷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參與門檻大大降低。網絡直播不再受制于傳統的電視臺或廣播電臺。無論網絡主播是否接受過專業的訓練和相關教育,都可以在網絡直播平臺上創建賬號,開展直播活動。
第二,開展直播活動的成本大大降低。由于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電視臺或廣播電臺,網絡主播僅需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直播活動。
第三,內容豐富,對用戶更具針對性和吸引力,營銷效果好。硬件和軟件技術的進步使得網絡直播的內容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并且使得營銷更有針對性。
網絡直播的受眾多為90后、00后,他們具有放飛自我、張揚不羈的性格特征,而且個人表現欲較強。網絡直播平臺恰恰為他們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個性展示空間。他們在直播平臺上獲得和贈送的鮮花、禮物乃至打賞,充分滿足了他們的個性需求,提高了他們的存在感,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缺憾和空虛感。因此,網絡直播受到了他們的熱烈歡迎,直播行業迅速發展,網絡直播成為年輕人追求的一種時尚潮流。
網紅、網絡主播、聲優、游戲評測師、Coser(扮演動漫角色的人)等經濟回報和名氣雙收、進入門檻與成本雙低的新興職業吸納了越來越多的就業人口。同時“直播+”運營生態模式的興起使各行各業相關崗位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例如,化妝師、程序員、攝像、活動策劃、文案等崗位在網絡直播的帶動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對網絡直播用戶來講,與傳統媒體直播相比,從網絡直播平臺的注冊到直播內容的制作,其對網絡主播的資質要求、網絡直播所需的設備要求都是很低的。一張身份證,一臺電腦或一部智能手機,一個攝像頭……這些幾乎全民標配的設備就可以讓用戶加入到網絡宣傳的“月入百萬”的直播行業中來。龐大的潛在粉絲群體加上靈活的創收模式,使網絡直播平臺在興起之初就催生了一批年入百萬乃至千萬的網絡主播。網絡直播給掌握了網絡直播相關技能的各類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異彩紛呈的網絡直播也亂象頻出。部分主播一味追逐經濟利益,不惜搏出位:在邊遠山區做假慈善,無底線涉黃、涉暴,無保護高危運動,低俗表演,各種奇葩鏡頭……網絡直播行業在野蠻生長后,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例如,異常的高回報率和前期相對寬松的監管讓許多從業者不惜鋌而走險,挑戰道德底線,給社會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不少大學生被眼前的高收入吸引,在上學期間投入過多精力搞兼職直播,耽誤了學業,影響了自身的長遠發展。更嚴重的是,急功近利而又缺乏監管的網絡直播導致一些大學生價值觀扭曲,信奉金錢至上,好逸惡勞,追逐低級趣味,偏離了成長、成才的正常軌道。
從政府層面來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繼續完善關于網絡直播行業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針對網絡直播出現的各種亂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2016年9月下發了《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機構依法開展直播服務。國家網信辦在2016年12月出臺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對信用體系建立、網絡直播的資質審查、傳播內容管理都提出了具體要求,為網絡直播服務劃定了紅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在2017年5月發布的《促進網絡表演(直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出整頓直播行業的各種亂象,承擔社會責任,規范行業標準,建立內容審核評議機制,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建設行業信用體系,從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這些規章制度在整治直播行業亂象、引導直播行業的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網絡直播行業屬新興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不斷有許多新問題需要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和解決,網絡“三俗”現象時有發生,需要政府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
第二,努力引導網絡直播行業的發展方向,把公益活動、扶貧攻堅、非遺文化傳播、好人好事、政務宣傳作為網絡直播行業發展的主題和共識,使得整個網絡直播行業充滿正能量,煥發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活力。
從高校層面來看,高校應根據網絡直播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設置相關課程,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網絡直播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所需知識新、技術新,且由于其“直播+”的生態模式,帶動行業廣泛,為各大高校的發展既提供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諸多專業,如市場營銷、廣告策劃、主持與播音、影視表演、編導、新聞傳播、人物形象設計等專業需要高校開設網絡直播的相關課程來充實本專業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這就需要高校下大力氣做好行業調研,培訓骨干教師,引進社會力量,設置如直播營銷、新媒體運營等相關課程,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實戰技能,拓寬大學生的就業渠道。
從大學生層面來看,大學生應從以下兩方面加強自我學習:
第一,努力學習與網絡直播行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基于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找到與網絡直播行業的知識交叉點,并以此為切入點努力掌握網絡直播行業的相關技能,不斷實踐,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
第二,認真學習國家出臺的關于直播行業的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嚴于律己,恪守網絡直播行業的職業道德,依法依規開展網絡直播活動。在保護自己作品的知識產權和正當利益的同時抵制不良風氣,讓網絡直播成為自己追求美好理想、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渠道和工具。
總之,政府、高校和大學生三方應當認真思考網絡直播行業的利弊,揚長避短,使網絡直播成為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健康平臺,為高校教育和傳媒行業的發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1]秋葉.直播營銷[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9-13.
[2]秋葉.新媒體營銷概論[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77-79.
[3]高光澤.新媒體引流[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