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從2002年中國電影產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平均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長。十幾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票房量在2017年達600億元,更是出現了《戰狼2》等現象級影片,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在2018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大量資本熱錢涌入影視行業,電影數量呈現裂變式增長。另外,各行各業跨界轉型的導演成為導演隊伍中不可忽視的明星導演群體,社會對于這一明星導演群體的出現褒貶不一。
導演是電影藝術創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學和藝術功底,還要有組織、協調、溝通能力。明星轉型導演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姜文發揮導演天分,從演員成功轉型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等影片大獲成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佳作。張藝謀、顧長衛等也是攝影師轉型導演的成功案例。因此,拍攝電影不再是專業電影院校畢業的人的“特權”,導演界限逐漸模糊。尤其演員身處片場,具有經驗優勢,因此演員轉型導演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趨勢,以前由大導演斥巨資投入的大制作的國產電影市場結構會被重新定義。
徐錚的《泰囧》、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收獲高票房,成為近幾年明星轉型導演熱潮的開端。
如今,似乎有一點名氣的明星都能當導演,各路明星自帶的偶像光環是否掩蓋或忽略了電影自身應具備的藝術品質引起了業界的思考。電影導演作為電影創作的核心需將藝術構思通過電影畫面呈現出來,如果轉型導演僅靠自身明星光環和號召力以及成功的營銷來作為噱頭,這種電影的未來不禁令人擔憂。
過去,電影觀眾一直停留在進影院只看進口大片的層面,這種觀念造成國產片陷入尷尬的處境,然而近幾年明星轉型導演成為國產電影獲得高票房的突破口。例如,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多部好萊塢電影的夾擊中殺出了一條血路。所以從積極面看,明星自帶的光環有強大的號召力,他們的粉絲成為觀影的主力軍,為國產電影積聚了雄厚的觀影力量,有力刺激了國產電影市場。
雖然轉型導演為中國電影圈帶來了新生力量,但由此衍生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部影片的真正生命力不完全取決于票房,藝術價值也值得重視。口碑極佳的電影除了新穎的敘事結構、精湛的拍攝技巧、引人入勝的情節外,同樣也需要具備深刻的思想價值。反觀目前部分轉型導演的作品一味主打明星噱頭,空洞的內容、情節以及生疏的拍攝手法,在獲得高票房的同時,于無形中也損害了電影市場。投資商關注的不再是電影的藝術品質,而是這部電影的執導人或參影人。在這種背景下,對國產電影來說,當前的盛況只是曇花一現。當越來越多的粉絲被過度消費,這樣的影片遭到大眾反感只是時間問題,國產電影的未來之路又將舉步維艱。
縱觀近幾年的明星轉型導演,不難看出有跟風嫌疑。“演而優則導”風暴后,“唱而優則導”“寫而優則導”現象也相繼出現。與國產文藝片叫好不叫座相反,明星執導的電影陷入了叫座不叫好的現實困境。明星可以憑借自己在業界的知名度獲得一大批粉絲和觀眾,憑借圈內資源可以很輕松地聚齊一個大咖團隊,在明星效應和陣容噱頭的誘惑下,形成了一股近乎瘋狂的跟風浪潮。這種跟風現象的背后缺失了演員、歌手、作家對于自己本職工作的尊重,也有追逐權力和名望的心態。
明星執導的電影讓人將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明星身上而忽視了電影作品。導演作為控制和主導電影拍攝的中心人物,未能將劇本轉換成影視鏡頭,不成熟的拍攝技巧、混亂的場面調度充斥其中,但在宣傳作品的過程中,明星效應蓋過了作品的藝術性。然而,只靠明星光環是無法支撐起一部質量不高的作品的,這樣的作品最終會被時代淘汰,只是曇花一現。
明星轉型導演執導的電影模式較為單一,題材同質化現象嚴重。導演行業中跨界轉型的明星導演、新生代導演執導的影片大致分為兩種題材:喜劇類和青春校園類。喜劇類以徐錚、鄧超、大鵬等為主,其執導喜劇影片消費自身,讓觀眾捧腹大笑。但是衡量一部真正的喜劇片要看其背后凸顯的“喜劇性”意義,要貼合群眾,把握社會的普遍心態,讓觀眾能在大笑之后有人生感悟,而明星執導的喜劇影片的背后并無內涵可挖,劇情走向模式化。另一類是青春校園類電影。從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始,“追憶青春”一時間成了熱詞。但是回顧這些影片,故事敘述結構單一,沒有獨特的電影敘事風格,缺乏青春類型電影的深入探索和矛盾挖掘,模式單一,沒有突破性。
[1]趙斌.從文本到觀眾:關于青春類型電影的敘事修辭[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9):65-71.
[2]鐘欣. 2013年度國產電影創作分析[J].當代電影,2014(6):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