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茜苑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0000)
縱觀2016年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不論是收視用戶數量、年齡結構、頻道覆蓋面,還是與市場對接等方面,社會對于紀錄片的消費需求已初具規模,且呈上升趨勢,中國紀錄片的消費側已然成型。但由于自媒體等民間力量未被有效開發,紀錄片價值的多元性尚未被清晰劃分,因此中國紀錄片被認為是一個被市場嚴重低估的產業。
自從2010年廣電總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紀錄片的創作,紀錄片日漸頻繁走近公眾視野,且初具新常態輪廓,并不斷調適,呈現出生產主體增加、全民紀錄、資本跨界合作等特點,與新媒體聯姻已是大勢所趨。2016年,央視首播《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在B站走紅,繼而進入院線放映,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足見新媒體的影響力。但由此斷言其春天已然到來還為時尚早。唯有不斷探尋其網絡化生存之道才能得到長足發展。
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定位主要著眼于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教育,其題材多集中于政治與歷史,貴族精英色彩濃厚。內容主要反映邊緣群眾、弱勢群體、少數民族等特殊群體,不免曲高和寡,缺乏對普通人的觀察和思考,僅停留在圖解宣傳任務、玩味自然景觀的層面,更不能滿足新媒體大環境下大眾乃至諸多外媒對中國形象的客觀了解和市場需求,致使許多國產電視紀錄片落入一種孤芳自賞的境地。
由于我國紀錄片一直乏善可陳,受眾對電視紀錄片的刻板印象又是枯燥乏味的,因此很多國產紀錄片傳播效果很不理想。在新媒體助力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央視、省級衛視、自媒體等都在暗中角力,通過加強自身的內容質量和平臺優勢,逐步打開紀錄片市場。最大的現實問題是,中國受眾還未養成收看紀錄片的習慣,紀錄片市場開拓的空間還比較大,這與我國電視紀錄片體現的精英化和貴族化有直接關系,題材內容與國民整體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不匹配。
我國明顯存在著電視紀錄片市場化程度低的問題,這與我國電視臺制播合一的傳播體制息息相關,自產自銷、自給自足的傳統體制,使資本投入不足而又難以再市場化。其次,國內集約化生產能力不足,跨界經營經驗缺乏,這也成為我國紀錄片市場化程度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最后,市場供求脫節,受眾消費潛力未充分釋放,受眾的消費空間有待提升,營銷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普遍存在。即使各紀錄片頻道相繼開播進一步擴大紀錄片的需求,但其市場化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制播分離即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的社會化生產,將廣播電視節目的內容生產和市場播出進行分離。制播分離是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的關鍵,此運作方式更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特點。我們應把相當一部分節目的制作權轉移出去,進一步開放紀錄片市場,允許并鼓勵制作公司、自媒體參與生產和經營,在融資、制作、營銷等方面獲得商業經驗和動力。直播分離的機制更有利于廣播電視節目的社會化生產,加強起市場化存活和發展能力。
“全民拍客”成為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創作主體平民化的體現,雖在自制紀錄片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畢竟與專業人員存在一定差距。專業紀錄片人有著主流媒體的引導力,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和媒介素養,當多數自拍客以娛樂化方式進行創作時,專業媒體人會從社會、道德層面來深度剖析,通過更專業的手法來記錄客觀事物。電視媒體機構要把這種人員優勢變成核心競爭力,積極發揮電視媒體人的專業優勢,創作主體的專業化會將紀錄片創作引領到一個新高度和新未來。
新技術為紀錄片的創作和展現提供了無限可能,同時為藝術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同期聲、長鏡頭、全景拍攝等電視紀錄片慣用的技巧也要有所革新。當代電視紀錄片應該利用新技術呈現多元化的敘事視角,適當增添大眾元素和故事情節,再加上動畫特技、音效、畫面分割等形象化視覺元素,來增強電視紀錄片的藝術性、故事性和可觀賞性。
互聯網新技術和新媒體的應用為國產紀錄片創造了新的空間機遇,同時,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今,不少電視紀錄片已經跟緊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大潮,為進一步發展做足了準備,這樣做能否催生一批創新國產紀錄片精品?能否蹚出一條創作與營銷的新路呢?我們應把握好新媒體傳播環境,從文化、國際、網絡傳播等方面促進國產電視紀錄片發展。
[1]蔡天然.《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B站的緣由探析——一種青年亞文化的視角[J].新聞研究導刊,2017(12):136-137.
[2]何蘇六.紀錄片:被嚴重低估的產業——2016年度紀錄片產業數據發布[J].傳媒,2017(06):14-16.
[3]孫卓.符號視閾下媒介文化的受眾審美研究[D].吉林大學,20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