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198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伊契爾·索勒·浦爾在《自由的科技》一書中提出了“形態融合”這一概念,意指不同媒體的邊界正在模糊,并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1]由此開啟了“媒介融合”基于傳播技術與形態的研究路徑。
目前,關于“媒介融合”,不少學者都以“融合”為核心來理解。包括議題的整合、技術形態的拓展、新聞工作者的技能要求、媒體組織架構以及制度改革等等。這種操作層面的討論方式,“圍繞大眾媒介機構如何適應新傳播技術,是從媒介機構的門內往外看,而不是以新傳播技術帶來的整個傳播形態變化來反觀媒介機構”。[2]當前,來自技術、經濟、組織以及制度等多維度的“媒介融合”有著基于行業發展的進路和意義。然而,重“融合”而輕“媒介”的這種進路卻難以突破產業自身的封閉圈。
以宏觀的視野將“媒介融合”從媒介組織邊界的禁錮中抽離出來,置身于人類社會的媒介發展形態歷程中看,作為技術驅動下網絡社會的一個發展階段,探求“媒介融合”的內在邏輯應回歸到媒介形態的語義之中。
媒體(media)在英文中意指中間和中介。19世紀中后期印刷術、電報等技術的出現使得“媒介”一詞與傳播技術相關聯,逐漸形成在當代的基本指向。[1]談起媒介,人們習慣于將其與大眾媒體相聯系,主要原因是大眾傳媒在當下扮演著媒介的主要角色。事實上,媒介有著更為廣闊和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提出了“泛媒介”的概念和觀點。“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媒介即人與世界的互動關系。這種時時刻刻產生的關系即連接,它是媒介發展的核心,也是網絡社會媒介演繹的本質。如果說當下的媒介環境是建立在基于將“世界容納進一個媒介”的模型,那么隨著自然界、人類社會等多媒介界面的融合,未來要實現的構想則是“世界作為一種媒介”。[2]顯然,這樣的視野更具縱向性,將媒介作為新的出發點,是對“媒介融合”進行另一種語境的抽象闡釋和建構。即在人與網絡傳播介質發展的互動中探討“媒介融合”在社會形態層面的發展趨勢及意義。
比爾·蓋茨曾在2005年美國微軟公司高管會上,提出微軟的互聯網戰略將主要圍繞一個新的概念模式展開,這一新的概念模式就是Web3.0,[3]也有學者稱其為第三媒介時代。在這一傳播生態中,網絡成了連接乃至重塑社會形態的主要工具,真實與鏡像難以區別。李沁將這一時代的媒介概念重新定義為“沉浸媒介”。“沉浸媒介是所有媒介的集大成者。人不僅是媒介的積極駕馭者,更是沉浸媒介的本體。人機合體的‘沉浸人’,是沉浸媒介的最高狀態,是真正的超媒介。”[4]社會媒介化從Web1.0開始到今天由Web2.0主宰的格局,不斷向網絡關系的更深層次滲透,也預示著泛媒介時代的到來。而媒介融合則是這一媒介化進程的要義,也是社會媒介化的支撐力。從目前的預測來看,Web3.0時代的媒介化趨向將主要圍繞以下三個關鍵動向展開。
什么是語義網?萬維網創始人蒂姆·伯納斯-李在1998年提出了這一概念。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今天的人們想要去某地自由行往往需要提前搜索攻略,根據自己的時間、預算和線路制訂一套旅行方案,這通常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在Web3.0時代,人們直接輸入或用語音說明時間、地點及預算,語義網就會根據個人習慣和偏好,制訂最合適的計劃。
語義網所連接的終端能夠對詞語、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和智能判斷,然后從海量信息中實現人們所需要的連接,進行人際溝通。“這個技術方向將使互聯網不再停留在信息的倉庫和機械搬運工的角色上,而是成為信息的更智慧的闡釋者和管理者。”[5]語義網并不是互聯網的替代品,而是對互聯網的結構優化。以智能為核心要義的媒介發展趨向,語義網無疑是最好的詮釋和見證。語義的識別加上智能搜索,可以將人力從傳統的數據信息梳理中解放。今日頭條是今天個性化推送的實踐者,在不久的將來,這一推送機制的界限將延展至人們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物聯網”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凱文·阿什通于1991年首先提出,指通過裝置在各類設備上的射頻識別、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連接到網絡,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和對話。[6]簡單地說,可以將物聯網理解為連接一切的網絡。
目前,國內的物聯網行業發展勢頭十分強勁,行業網站層出不窮。如OFweek物聯網(iot.ofweek.com)、物聯中國(www.50cnnet.com)等。其應用領域廣泛,遍布交通、家居、工業、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這也意味著,一切通過連接的“物體”都可能成為傳播過程中的任意一個環節。“客觀世界日益擁有了主動表達的能力,更多的客觀事物將加入到人類的信息交流體系之中,整個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將形成全新的信息交流系統。”[7]媒介的深度融合帶來的不只是傳播工具形態上的變化,在未來,傳媒工作者的生存方式也需要重新審視,新聞或許將從客觀性的描述、傳遞信息轉向更為深度的分析和解讀趨勢。
美國學者凱文·凱利曾經指出當今的人們正致力于讓一切東西認知化,這意味著物聯網這一物體的媒介化過程將不斷注入“智慧”的因素,并預示著一個全新的傳播景觀。
需要強調的是,Web3.0時代物聯網中的“物”也包含著人本身。可穿戴設配使得人體相關數據也在網絡之中進行連接,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終端,人體數據化將變得更為常態、深層。[8]人體信息外化為可觀測、可計算的網絡數據,這是物聯網的另一個層次,但并不是人機結合的最終層次。
如果說可穿戴設備、傳感器等在人體中存在還停留在物聯網層面的思考之中,或許在未來人們應該重新審視自身機體。電影《攻殼機動隊》中,主角草薙素子的大腦被移植到一副生化機器人軀體中,并能夠與網絡連接。人與機器的結合共同構成了一套新的系統。“即使有些機器并不直接存在于人體上,但是,它們也在模擬人類智慧,并試圖與人類智慧形成互補,構成同一個系統。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人機合一。”[8]
草薙素子并非簡單意義上的人工智能,義體的軀殼下有著人類的意識和自省,當然,這只是科技片中的幻想。我們可能沒有辦法預測如此長久且不確切的未來,但通過物聯網,人體成為媒介已是可以捉摸到的事實了。它不是傳播生態的簡單革新,而是信息傳遞深層的基因重組。
web1.0和Web2.0時代,人們期盼著媒介線性發展到自身畫地的終極智能化的到來。在未來的網絡社會中,物聯網、人體終端意味著萬物皆媒社會形態的來臨,而語義網則賦予了媒介系統的智能連接和溝通。事實上,媒介發展的本質要義就是“網絡”二字。基于網絡建構的媒介體系,是一個宏大的、功能齊全的系統。它通過不斷的連接和拓展由內而外地進化。在以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的網絡社會中,媒介將成為網絡自生的有機體,自其誕生伊始就存活在這個動態、宏大的網絡關系之中,作為生命個體的人也將參與到網絡節點的連接和演進中。“媒介”的定義在未來社會將重塑為環境與人本身。
媒介的發展脈絡由傳統的線性結構轉為動態的多節點式結構。這也就意味著“融合”作為互聯網的特征不再局限于人工的簡單相加操作。傳統的“媒介融合”通常指媒介形態及各種要素的融合,這是因為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在誕生之時不具備網絡基因。然而,“新媒體自身就是融合媒體,業界無需再人為地合成一個融合媒體,而應該集中精力探索互聯網形態下新的傳播表現形式”。[9]如果說之前的媒介融合是“1+1”或者“1+1+…+1”,那么在未來則為“1”。無論出現什么媒介、什么形態的媒介、什么領域的媒介,統統包含在“1”之中。也就是說,在網絡社會中,媒介融合是隱性的、廣延的,不同類型的子媒介解構著“世界”這個巨大的媒介系統。同時,這個媒介系統也是不斷涌動的、變化的。它自生為一個生態系統,塑造了網絡社會的形態,也是網絡社會的特征。
萬物皆媒的信息獲取方式還將引起傳播過程巨大的嬗變。基于這樣的演變邏輯,未來的傳媒工作者將從簡單的數據分析、挖掘和信息傳遞中解放,轉向主要幫助公眾分析事件背后的歷史、人文、倫理、社會環境變化等服務。這對傳媒工作者的要求也從操作層面上升到更具哲理性的層次。
雖說產業層面上的媒介融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是由社會發展的位置決定的,對今天而言仍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當下,其作為互聯網中的一個節點存在,在未來需要融入更大的網絡之中。技術推動網絡社會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媒介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引發的“媒介融合”內涵的變革,也需要經歷相當曲折的過程,但其最終卻隱含著未來媒介變革的要義以及傳播革命。
[1]陳映.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與層次[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1):1-7.
[2]黃旦,李暄.從業態轉向社會形態:媒介融合再理解[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01):13-20.
[3]劉暢.網人合一·類像世界·體驗經濟——從Web1.0到Web3.0的啟示[J].云南社會科學,2008(02):81-86.
[4]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義媒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J].國際新聞界,2017,39(08):115-139.
[5]彭蘭.“連接”的演進——互聯網進化的基本邏輯[J].國際新聞界,2013,35(12):6-19.
[6]費夢夢.智媒體時代的“三駕馬車”淺析——物聯網、大數據與人機合一[J].西部廣播電視,2017(11):10-11.
[7]高鋼.物聯網和Web3.0: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革的交疊演進[J].國際新聞界,2010(02):68-73.
[8]彭蘭.萬物皆媒——新一輪技術驅動的泛媒化趨勢[J].編輯之友,2016(03):5-10.
[9]李良榮,周寬瑋.媒體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聞記者,2014(0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