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苗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媒介批評作為20世紀90年代從西方引進中國的概念,在短短20年的時間內,被學者不斷完善,成為一個具體的學術概念,并逐漸走向成熟。在研究媒介批評的過程中,多位學者對媒介批評的歷史沿革、爭論、發展以及標準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對最初的紙質、廣播、電視媒介進行媒介批評的多為專業人士,網絡媒介迅速發展起來后,人們通過網絡媒介批評表達自己的看法,媒介批評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網絡媒介批評。本文對我國網絡媒介批評的相關學術研究進行梳理分析,歸納我國網絡媒介批評的定義、發展、特點和標準,希望對以后的網絡媒介批評有所幫助。
當前,對網絡媒介批評進行學術研究的論文非常多,學界對網絡媒介批評的重點也一直放在普通網民對網絡媒介的批評實踐評價中,也多以證明評價和積極參與為主。比如學者王坤在《以微博為例談網絡媒介批評》一文中明確指出網絡媒介批評的發展具有打通媒介批評場、消滅霸權、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壓制不同意見、形成“沉默的螺旋”、批評質量參差不齊的消極作用。楊玉霞在《微博平臺上網絡媒介批評利弊談》一文中,詳細分析了微博平臺的出現給網絡媒介批評帶來的新局面,同時也對其利弊表現進行了論述。總之,學者對網絡媒介批評的未來發展持積極態度,各種網絡平臺的媒介形式打破過去媒介批評的單一性,普通網民的完全參與、媒介批評的完全公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媒介批評的生態,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張鴻雁在《我國網絡媒介批評的現狀及其發展策略研究——以“人民網·媒介批評欄目為例”》一文中對“人民網·媒介批評”的新聞材料進行了分析和歸納,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網絡媒介批評實踐中,從而推動我國網絡媒介批評的良性發展。
網絡媒介批評的興起得益于互聯網在我國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網民的規模龐大,并且每年還在持續增長,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出現更是讓網民在作為受眾的同時成為傳播者。從這一角度來看,當前我國網絡媒介批評的主體是廣大網民及媒體專業人員,媒介批評的對象既有各種媒介發布的新聞信息,又有網民作為自媒體創作的內容。
結合網絡媒介批評與媒介批評的不同表達形式,筆者援引學者楊玉霞在《微博平臺上網絡媒介批評利弊談》一文中對網絡媒介批評的定義,即批評主體以網絡為載體,對媒介現象與傳播行為作出的分析評判與價值判斷,主體包括所有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自己心聲和意見的公眾與媒體自身。該定義從網絡媒介批評的主體和對象出發,對網絡媒介批評作了詳細的說明,雖然定義中未闡述網絡媒介批評的特點及實踐,但也能充分表明媒介批評在互聯網這個新的社會環境下的新變化。
從批評主體來說,主體為普通網民,年齡、受教育程度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相比于過去媒介批評的主體都是各行業尤其是新聞界的專業人士來說,網絡媒介批評把媒介批評從“界內”引向了“界外”。主體的多樣性對批評本身來說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批評的全面性,媒介報道的好壞及傳播效果不能僅由專業精英人士來判斷,更需要的是人民的聲音。互聯網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表達的平臺,也使媒介批評展現出一副嶄新的面貌。雖然民眾在網絡上有時是無理的,甚至充斥著網絡暴力,但總體來說,網絡媒介批評的未來發展前景依然良好。
從批評對象來說,網絡時代,由于網民的廣泛參與,網絡媒介批評的對象不止專業的媒體報道,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的內容,還包括網民自發傳播的信息。“PGC”轉向“UGC”的內容生產模式讓網民既是批評的主體,同時也是批評的對象,雙重身份讓網絡媒介批評的對象也更加豐富和復雜。
從表達形式來看,網民的參與讓媒介批評的主體不再拘泥于權威專業人士,表達也就不再如從前那般專業、學術,而是趨向口語化、簡單化。網民用最能表達自己觀點的語言如口語化表達,網絡流行語的添加使用讓網絡媒介批評變得更加大眾,表達形式也漸趨多樣。
目前,媒介批評的標準普遍集中在批評的對象和內容上,但網絡媒介批評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批評的標準不能只針對這一點,批評的主體即廣大網民也需有一套標準來衡量其批評的行為和價值判斷。
從網絡媒介批評的對象來看,不同媒介有不同的硬性標準,比如報紙的發行量、廣播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和市場份額等等。付文波在《論媒介批評的標準》中給出了三個媒介批評的標準,即政治思想標準、美學藝術標準和歷史語境標準。筆者認為這三項同樣適用于網民媒介批評的對象。首先,政治思想標準即作品內容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標準。政治思想標準是所有媒介批評的首要準則,即使是在網絡這個開放的環境中它也同樣適用。其次是美學藝術標準。它主要針對的是批評作品形式是否符合美的、藝術的標準,這一標準多在傳統媒體的媒介批評作品中得以呈現,并且較受重視。但在網絡上,這一標準并沒有得到民眾的普遍認知。最后是歷史語境標準,即媒介批評主體“怎么看媒介批評的對象”。這一標準強調媒介作品評判是否符合當時的歷史觀,要把媒介作品放在歷史語境中去評判。按照歷史語境標準的描述,媒介評判的主體應具有相當高的評判能力。
按照這三個標準,當前網絡媒介批評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些要求。因此,把網絡媒介批評的標準簡單概括為政治標準、受眾標準和效益標準。政治標準依然是第一位的。受眾標準即受眾對媒介發表意見,交流思想,并合理認識媒介的一種意識和能力。效益標準包含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對網絡媒介來說,效益既包括點擊量、閱讀量、轉發評論次數等帶來的經濟效益,又要關注網絡媒介發展的影響和積極的社會效益。
從網絡媒介批評的主體來看,目前網絡媒介批評的主體行為尚無統一的標準。但是作為批評的主體,又是在網絡環境下,至少有三點標準需要網民注意。首先就是政治性標準。作為批評主體,其行為和價值判斷都應合乎政治標準,這是首要的、原則性的標準。其次是法律性標準或規范性標準,即批評者在評判問題或評判媒介內容時,要在不違反法律要求、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進行。最后是價值觀標準。媒介批評不僅有批判還有評價,價值觀標準要求網絡媒介批評主體在進行媒介批評時能有一定的價值取向,理智地看待媒介內容,這是對每一個普通網民的基本要求。
從我國互聯網出現到現在,網絡媒介批評未曾停止。如今自媒體不斷興起,網絡媒介批評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如微博、論壇、貼吧這些網絡平臺,手機移動APP、微信公眾號等等,不管是平臺的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屬于網絡媒介批評的范圍。
傳統媒體紛紛與互聯網接軌,網絡媒介批評已經不局限于網絡,有時也會涉及傳統媒體。里約奧運會期間,中國網民對記者采訪紛紛吐槽和評論,媒體發文中的“僅獲銅牌”“痛失金牌”“遺憾獲銀”等相關表述引發網友熱議,網民對奧運會相關的媒體報道和記者采訪更多從運動員的成績轉向運動員本身,這不得不說是網民媒介批評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的有力展現。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媒體和個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對網絡媒介批評來說也是這樣。不管用什么樣的評判標準去看待媒介批評的主體或對象,當前網絡的發展對媒介批評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領域。本文對網絡媒介批評也只是作一個簡單的概述,而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還有待未來學者繼續深入研究和探討。
[1]雷躍捷.媒介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10.
[2]楊玉霞.微博平臺上網絡媒介批評利弊談[J].青年記者,2014(02):96-97.
[3]王坤.以微博為例談網絡媒介批評[J].新聞研究導刊,2016(04):294.
[4]付文波.論媒介批評的標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10):133-134.
[5]張鴻雁.我國網絡媒介批評的現狀及其發展策略研究——以“人民網·媒介批評欄目為例”[D].山西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