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祥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反轉新聞是指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但隨后被證實與事實完全不符,公共輿論的指向也隨之發生變化的一類新聞事件。在反轉事件中,事實真相往往逐漸顯露,輿情隨之發生反轉甚至多次反轉。例如,2014年云南昭通地震“渾水煮泡面”事件多次發生反轉;2016年發生的“哈爾濱天價魚”事件前后兩次發生反轉;2017年榆林孕婦墜樓事件前后四次反轉。
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反轉新聞層出不窮。從2013年的“大媽訛外國雷鋒”事件到2015年“黑龍江慶安襲警”事件,再到2017年的“蘭州交警執法不公”事件,這些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新聞事件最終發生反轉,導致輿論升級,受眾情緒化,各新聞發布媒體公信力下降。反轉新聞反映的通常是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某類社會敏感話題,加之標簽化、戲劇化、煽情化的情節刻畫,受眾產生情感共鳴,繼而引發社會深度思考。
自媒體時代,受眾理性呈現出一種不斷消解的態勢,受眾情緒波動異常激烈,表現出多變性、非理性、群體化、極端化等特征。為此,我們需要審慎分析其成因,進而對癥下藥,防止受眾情緒化,引起社會動蕩和不安。
傳統媒體全面、深入的新聞報道模式被自媒體時代碎片化、模糊化的信息發布模式代替。微博、QQ、微信等社交化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限,使當前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重要信息的發布不再單純依賴于傳統媒體,傳統話語權被解構,受眾對傳統媒體產生信任危機。面對海量的信息,受眾不知道如何把握事件的真相,就必然會產生心理躁動,迫切地想要了解更多關于事件的信息,其情緒會被不斷出現的碎片化信息牽引。
面對社會敏感話題,受眾極易表現出情緒化的一面,其情緒會伴隨著事件的多次反轉而發生變化。2017年的榆林孕婦墜樓事件前后發生四次反轉,社會公眾的情緒也隨之變化。與此同時,信息發布者面對突發事件的非理性情緒表達也會影響受眾的情緒。自媒體時代,碎片化的信息需要進一步整合、核實,才能避免事件的真相被湮沒在信息洪流中。
新媒體時代,網站管理員和網民扮演了“把關人”的角色。他們在發布或轉載新聞信息時追求戲劇性,刻意制造輿論熱點,以吸引公眾關注。同時,在信息的整合與加工過程中,隨意摻雜個人的主觀情緒,左右受眾認知,致使受眾理性被進一步消解,非理性情緒不斷積聚。在進行戲劇化、趣味化報道的時候,主流媒體喪失了全面深入調查的責任意識,也加入碎片化、快消化的報道隊伍中?!傲_一笑事件”的發酵就是營銷公司有目的地利用自媒體的炒作行為,結果主流媒體盲目跟風,不加核實就轉載,讓輿論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導致公眾進行非理性的情緒表達。
把關的缺失會使失實報道急劇擴散,在無形中為公眾的非理性表達提供了溫床。在網絡環境中,發表觀點相對自由且匿名,網民可以肆無忌憚地發表言論。因此,主流媒體要深入調查新聞信息源和傳播渠道,經過多方調查取證后,再進行權威發布,切勿對不加核實的信息盲目跟風、虛假報道。此外,個人在信息發布時應該樹立把關意識,嚴格篩選,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新媒體時代,受眾的自我意識在增強,群體意識也在增強,群體意識使受眾產生心理歸屬感。在互聯網社會大環境下,受眾的情緒會受到周邊群體的影響。一方面,少數意見領袖往往引領輿論導向,受眾理性在潛移默化間被消解殆盡。在反轉事件中,迫于群體壓力,個體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自我意識會讓步于“集體潛意識”。另一方面,網絡空間言論相對自由,加之群體的保護,更加有利于受眾情緒的表達。
在整個反轉事件中,意見領袖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言行會起到示范作用,引發群體模仿。因此,他們需要更加客觀慎重地發表言論,避免誤導輿論走向,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刻板印象大多由人們的偏見引起。面對社會敏感話題,社會公眾急于站在弱者一方,對另一方進行道德譴責。以2017年“蘭州交警執法不公”事件為例,在完整執法視頻公布之前,不明真相的公眾選擇同情弱者一方,紛紛將輿論的矛頭指向交警執法不公,這實際上是將刻板印象的標簽貼在了交警身上。在碎片化的信息海洋中,我們要避免刻板成見的標簽化預設。
受眾心理往往指導著受眾行為。新聞事件離受眾的心理距離越近,越容易激發受眾的心理歸屬和認同感。新聞反轉事件中出現的輿論一邊倒的現象與受眾的單向思考的刻板模式密不可分。在輿論洪流中,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固有看法去評價眼前的輿論現象,當看到輿論洪流與自己的看法一致時,就更加強化了既有想法,明確了既有態度,迫不及待地加入輿論浪潮中宣泄自己的情緒。當一個新聞熱點出現后,不要情緒化地站隊,也不要在網絡上肆意譴責別人,我們很有可能被自己的情緒綁架。
新聞反轉現象不斷消解受眾理性,受眾情緒化問題已經不容忽視。網絡暴力等非理性行為的影響不斷升級,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嚴重危害。因此,解決反轉新聞帶來的受眾情緒化問題迫在眉睫,其根本途徑是減少甚至杜絕新聞反轉現象的發生。為此,需要政府、媒體以及廣大受眾的通力合作。
反轉新聞的源頭大多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網絡一旦缺乏監管,網絡謠言就會迅速擴散,人們無法分辨事實的真假,只能人云亦云。當負面情緒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受眾會本能地宣泄,繼而引發網絡暴力等社會問題。因此,政府機構和相關部門應加強網絡監管,使謠言止于源頭。同時,注意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做到有法可依。
新媒體從業人員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引導受眾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新聞事件。一方面,媒體應嚴守鐵律,保證新聞來源真實可靠,堅守新聞報道客觀性原則;另一方面,媒體應保持理性思維,堅持正確立場,不盲目跟風,不進行標簽化預設,堅決抵制故意隱瞞某些關鍵信息、掩蓋事實真相的行為。只有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受眾理性的消解勢頭才會得到扼制。
自媒體時代,受眾獨立辨別信息的難度加大、能力下降。因此,受眾應注重培養自己的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關注事件本質而非表象。另外,受眾還應有自我保護意識,保護自己不被輿論波及,不隨波逐流和情緒化表達,做新媒體時代的理性公民。
如何防止受眾情緒化,規避反轉現象的發生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社會需要一片凈土,政府、媒體、公眾要通力合作,決不能讓反轉新聞泛濫成災。
[1]張聰聰,孫志剛,高萍.新聞反轉劇對受眾理性的消解及應對措施[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3):31.
[2]董宏書.自媒體時代下“反轉新聞”的現狀與思考[J].新聞研究刊,2016,7(12):83.
[3]王曉雷.基于“反轉新聞”的傳播學解析及矯治[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6):40-41.
[4]敖陽利.傳播學視閾下輿情反轉事件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6(2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