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驍 張玉川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鏡中自我”是社會化個體在自我認知方面的路徑之一。個體通過彼此的鏡像映照,在想象中得知他人對自己外表、性格、品位甚至地位的看法,并深受這些看法的影響以維持或改變行為策略。社交媒體的產生為鏡像自我展示提供平臺,用戶通過好友互動形成信息反饋機制,進而達到展示目的并塑造自我形象。
1902年,美國早期著名社會學家、美國社會心理學創始人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Norton Cooley)在其著作《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鏡中自我”理論。他認為:“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1]社會個體通過與他人互動,他人的評價、態度像一面鏡子使我們產生對自我的認識,進而影響自己的態度、行為。
“夸示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雷(John Rae)提出。他從虛榮心的角度解釋了夸示性商品的性質和效用。[2]
1899年,美國經濟學家托斯丹·邦德·凡勃倫(Thorstein B Veblen)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指出:“要獲得尊榮并保持尊榮,僅僅保有財富或權力還是遠遠不夠的,有了財富和權力還必須能提出證明,因為尊榮只是通過這樣的證明得來的。”[3]
企鵝智酷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16年微信影響力報告》[4]數據顯示,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內容中,用戶更關心好友發布的生活狀態,關注度占比超過六成。對于發布的信息形式,用戶更喜歡圖片、文字和短視頻。朋友圈互動過程中,點贊行為占比最高,接近六成。
朋友圈發布讀書打卡類內容以圖片和文字為主要形式,根據好友的點贊、評論等行為,發布者可能形成“誤識”或“精準”判斷,進而持續展示類似內容或改變展示行為策略,并與多數人態度保持一致。可以將在朋友圈發布讀書打卡內容形成自我認知歸納為一種夸示性文化消費展示行為。
微信朋友圈出現的讀書打卡內容一般分為圖書推薦、展示閱讀進度以及側面展示讀書行為這幾類。
1.展示型占主導地位。多數讀書打卡行為依靠第三方打卡軟件、社群組織規范等外界約束力量來維持。外界壓力以及夸示性文化消費心理的驅動使得讀書打卡變成一種拘泥于儀式的被動機械行為。人們不甘心想象別人認為自己是不夠堅持、沒有毅力的人以至于一旦出現內部懈怠,展示功能就將大于實際效用功能。
2.存在實用型情況。一類個體迫于第三方軟件“分享即送相關優惠”營銷策略的展示壓力等原因在朋友圈展示讀書打卡的內容。朋友圈展示讀書打卡內容并不能一概劃分到夸示性文化消費的范圍內。
3.以符號作為修飾物。讀書打卡內容的呈現方式包括短視頻、圖片或超鏈接。其中所蘊含的符號成為發布者的利用元素。無論是短視頻里閱讀的姿態、聲音以及閱讀者的穿著還是圖片中的各種修飾元素的加入,都可以作為一種讀書的附加符號組成最終發布的內容。
1.社交需要。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體現出社交成為社會個體的重要訴求。訪談者表示,其通常借助社交媒體平臺的互動行為展示個人品位及興趣,旨在系統性地建立個人形象,并找到志同道合的相關好友。讀書打卡內容的展示在體現文化消費的同時還能夠促進社交平臺的好友互動。這種互動一部分體現在可見的“點贊、評論”行為,另一部分則體現在傳者與受者個體內部的人內傳播。
2.炫耀需要。一部分用戶是實用型展示,而一部分用戶則存在炫耀動機。訪談者認為讀書打卡的展示行為能夠為其證明群體地位、獲得群體內部尊重,夸示性文化消費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形象上的體面,在群體內顯示品位并猜測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圖書的選擇上也存在炫耀元素,挑選內涵深刻且小眾的書籍成為主要選擇。
3.想象中的自我。訪談者表示,在朋友圈之所以發布讀書打卡類內容,尤其是側面表現閱讀行為的內容是想在好友中樹立一個“有品位、有學識、善于思考”的優質形象,他們以別人期待中的自己為藍本來參與社交活動。
1.忽略行為本身的原始目的。個人通過他人對展示內容的印象和態度對自我進行認知和重塑。讀書漸漸變為一種展示行為,通過他者的觀看以達到傳者的目的。讀書打卡本身所具有的儀式感也為個體所利用,在展示的同時達到一種內心的自我滿足。讀書本是一種對知識的渴求行為,而如今作為夸示性文化消費的體現方式之一被社會個體作為一種身份、品位的象征予以展示和互動。
2.重視金錢消費。文化消費需要金錢投入,購買圖書以及電子閱讀器成為夸示性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同時,讀書的環境也至關重要,咖啡館及家庭內部的陳設都間接促進了讀書打卡所承載的夸示性文化消費行為。
3.審美體驗重塑。個體的審美體驗也轉向消費那些能夠展示品位、財富等表現力強的商品。這類商品的特點通常被視為實用價值偏低,審美價值偏高,能夠呈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審美情趣。具體體現在圖書本身的精致包裝、電子閱讀器的外殼選擇以及讀書時所使用的文具用品等。
布爾迪厄在《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一書中所提到的“新型小資產者:文化媒介人”這一群體的特點正符合本文所展示的讀書打卡內容的行為人特質,此類群體專門提供符號產品與服務。布爾迪厄將新型小資產階級定義為“一個小到能使自己成為資產者的無產者”。[5]他們是文化與教育資本方面的投資者。他們在追求富于表意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時,流露出對最為純樸的貴族式的品質(風格、別出心裁、教養)的神往,從而與舊式小資產階級、勞工階級劃清了界限。
結合“鏡中自我”理論路徑可以看出,社會個體對于文化消費主要依靠符號作為表征,通過展示行為對自我進行認知并指導行為策略。夸示性文化消費是一種體現于網絡社交媒體的符號消費。“夸示性文化消費展示”在這里主要指精神文化類產品及服務的占有、欣賞、享受、使用通過特定符號展示于朋友圈的行為。
同時,以讀書打卡為代表的網絡社交媒體夸示性文化消費展示會成為一種日常審美的生活常態。人們更在乎行為背后所代表的意義,這種意義可以強化其身份、品位等個人特征。社交媒體成為體現“鏡中自我”中想象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的反饋,互動行為就成為符號展示的積極反饋。
社交媒體以及好友的互動為展示夸示性文化消費行為提供了必要條件。人們通過夸示性文化消費行為來以別人想象中的自己而生活。“鏡中自我”理論內容在新媒介環境下能夠充分解釋網絡個體的自我塑造需求以及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以讀書打卡類為表現形式之一的夸示性文化消費展示行為的初衷。本文以微信朋友圈的讀書打卡行為為研究范例分析夸示性文化消費展示行為,所述范例還可進一步拓展延伸,行為動機也需進一步探究。
[1]查爾斯·霍頓·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M].包凡一,王源,譯.華夏出版社,1999:131.
[2]鄧曉輝,戴俐秋.炫耀性消費理論及其最新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04):2-9.
[3]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蔡受百,譯.商務印書館,2009:30.
[4]微信報告:47頁PPT看懂微信五大業務[EB/OL].企鵝智庫,http://tech.qq.com/a/20160321/007049.htm#p=1,2016-03-21.
[5]皮埃爾·布爾迪厄.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M].劉暉,譯.商務印書館,201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