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艷
(忠縣廣播電視臺,重慶 404300)
當今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覆蓋面的逐漸擴大,新媒體應運而生并獲得了快速發展,人們進入了融媒體時代。融媒體時代的信息更新速度快、傳播渠道多樣化,人們的信息需求量加大。現階段,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在遇到發展契機的同時,受制于發展模式單一也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融媒體時代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自我轉型具備現實意義,相關部門應對此給予充分重視。
當前,傳統的新聞媒體單向統一的信息搜集方式與傳遞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多樣化信息需求。隨著新型自媒體隊伍的擴大,其信息覆蓋范圍也逐漸擴大。因此,在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趨于娛樂化、生活化的形勢下,以地方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要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必須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時效性的強弱是決定新聞報道受關注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衡量各媒體平臺競爭優勢的重點也在于誰先奪得新聞報道的先機。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也一樣,可以先公開基本的新聞信息,然后再參考公眾關注的焦點進一步探索、了解新聞事件,滿足大眾對新聞事件的求知欲。[1]除此之外,還需要關注其他媒體對這件事的報道,全面了解權威平臺對這個新聞事件的看法,從而豐富這個新聞事件的內涵。
當下,新媒體產業憑借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報道方式,整理、分析媒體平臺上的閱讀量、評論量、轉發量等相關數據,從而找到時下社會關注的大方向,掌握公眾最關心的社會話題,進而為大眾提供更符合其價值觀的新聞信息。[2]
新聞信息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反饋意味著不能及時收集新聞報道后產生的社會影響、受眾關心程度、相關討論熱度等重要數據,導致無法有效開展數據整理、受眾分析、話題方向定位等工作,讀者也不能及時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報道,電視臺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推廣效應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生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媒體發展迅速,個人媒體蓬勃興起。因此,傳統的電視媒體也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將自己的業務平臺擴展至網絡空間。因為網民提供的新聞線索大多來源于他們的現實生活,新聞素材的生活氣息更加明顯,能夠很好地迎合觀眾對民生新聞的多樣化需求。[3]從相關社會調查報告可以看出,現在很多地方電視臺都開通了官方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為人們提供了分享新聞信息的平臺。這一舉措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為傳統的電視媒體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當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視媒體傳統的單向報道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遵循傳統采編流程,全面了解事件細節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傳統的新聞采編模式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很容易讓新聞變“舊聞”,極大地削弱了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因此,電視媒體要不斷豐富報道方式,增強新聞報道的時效性。[4]當今的網絡新聞把吸引受眾的眼球放在第一位,在堅守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基礎上,傳統電視媒體也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把新聞呈現在受眾面前,以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讓他們都能從新聞報道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新聞的主要受眾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民生新聞題材也源于大眾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新聞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應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主導地位。人民群眾是促進新聞報道實現大范圍傳播的中堅力量,因此參考觀眾的意見或直接采納觀眾提出的推廣方法更能促進民生新聞的傳播和推廣。利用當下使用率較高的微信公眾號或者官方微博賬號可以及時有效地和觀眾互動,了解符合觀眾需求的新聞報道內容和傳播方法,在遵守規范標準的前提下滿足大多數觀眾的需求,使電視新聞報道更符合觀眾的審美理念和價值觀,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
如今,傳統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如果僅僅依靠電視媒體傳播信息,信息覆蓋面有限,不符合當下的發展趨勢,限制了新聞報道影響力的提升。因此,地方電視臺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建專門的APP,對于廣大受眾而言,APP具備操作簡單、使用便捷、互動性強、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優點。
為有效解決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在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相關部門要積極把握時代賦予我們的轉型契機,對新聞報道的題材選取、報道方式、傳播方式等進行創新性改革,使其在符合正確思想價值觀的前提下,更加符合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樣化需求。當下,突出自身特色,結合網絡時代新媒體的優勢有效地進行改革創新是地方電視臺實現自我轉型的關鍵。
[1]魏志遠.民生新聞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型策略——以大同廣播電視臺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5(9):172.
[2]李文麗,呂龍延.對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城市電視臺融合轉型發展的思考[J].傳媒,2016(14):67-69.
[3]張晨.創新——民生新聞的自我救贖——以葫蘆島廣播電視臺《零距離》為例看民生新聞發展[J].記者搖籃,2017(3):25-27.
[4]張晨光.善用技術再造流程——融媒體時代下城市電視新聞轉型探索[J].西部廣播電視,2017(8):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