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藝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集團>,江蘇 南京 210008)
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可以發現,當前少兒電視節目存在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節目的實際作用和價值。新媒體環境要求少兒電視節目進行創新,實現寓教于樂,因此針對問題和可行對策進行探討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少兒節目內容缺少變化是其主要不足,較為典型的如當前少兒頻道(CCTV-14)播放的動畫節目,《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占據了37%以上的時間,其他動畫、節目一共只占總時長的56%左右,內容相對單一。此外,地方電視臺也存在類似問題,動畫重播、節目單一的情況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少兒電視節目的價值。
形式單一是指少兒電視節目一味采用固定時間段播放的方式,而且幾乎不存在交互空間,受眾缺乏可選擇的余地,降低了電視節目的吸引力,而廣泛存在的其他媒體平臺也會分流觀眾,進一步降低少兒電視節目的價值。因此,形式單一的問題應引起電視臺的重視并設法解決。
定位問題在現代新媒體數目眾多的情況下顯得尤為突出。所謂定位不明確,是指少兒電視節目存在明顯的年齡偏向問題,大部分節目針對12歲甚至10歲以下的少兒,未考慮到12歲以上群體的收看需求。從節目內容上看,動畫片對12歲以上的群體缺乏吸引力,而一些知識類節目又存在受眾群體狹窄的問題,同樣難以引起廣泛關注,這也是當前少兒電視節目的主要問題之一。
內容創新是實現新媒體背景下少兒電視節目寓教于樂的主要方式之一。可行的主要方式包括兩個:一是借鑒國外經驗,豐富節目內涵;二是融合地方特色,增強節目本身的文化感染力。以美國為例,美國少兒節目的最大特點是重視內容的豐富性,全國各地、各類文化元素只要具有積極意義,均可以出現在節目中,從魔術到動畫,少年兒童感興趣的內容幾乎應有盡有,同時不同節目的時間安排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核心節目安排在下午16點以后,確保少年兒童可以在放學后觀看。[1]這些經驗均值得我國借鑒,要添加更多內容到少兒節目中,既能滿足不同群體的觀看需要,又能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拓寬少兒的知識面。地方特色的融入主要針對各地方電視臺,如內蒙古地區電視臺可以在現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草原風光欣賞、草原文化發展歷史、草原題材的動畫節目等,將“草原英雄小姐妹”制作為動畫片進行播放,少年兒童既能被劇情吸引,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家鄉文化,進而實現寓教于樂。
節目形式的創新應從少兒節目的基本形式和交互形式兩個方面展開,節目基本形式包括表演形式、教育形式等。表演形式保證趣味性,教育形式保證教育價值。以教育形式為例,其是指少兒頻道通過何種方式將知識內容傳遞給觀眾,此前的知識問答、知識類動畫片可以保留。在此基礎上,還應加強碎片化教育,比如在動畫片中增加船只的上浮原理、雪花的形成等常識,少兒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更多的知識。[2]交互形式的創新是指在少兒節目播放過程中添加互動環節,如“詩詞大賽”節目,可允許場外觀眾遠程參與現場答題競賽,也可以允許場內參賽人員遠程求助,增加節目的互動性,實現寓教于樂。
少兒電視節目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價值的核心標準是其能否滿足觀眾的觀看需要。鑒于當前媒體行業激烈競爭的基本局面,各電視臺要做好市場定位,將寓教于樂由一種理念變為實際行動。可行方式之一是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明確少兒群體的觀看需求,包括不同年齡群體感興趣的節目類型、能夠觀看節目的時間段等等。可將少年兒童分為7~10歲、11~13歲、14~16歲三個級別,之后針對每一個級別選取樣本,要求樣本數不少于200,分析三個群體的需要。假定7~10歲的群體喜歡動畫片,觀看時間為5~6點;11~13歲的群體喜歡少兒電視劇,觀看時間為6~7點;14~16歲的群體喜歡科教節目,觀看時間較為隨意,電視臺可根據結果調整節目類別和播放時間,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增強少兒電視節目的吸引力,推動寓教于樂的實現。
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背景下少兒電視節目實現寓教于樂的對策,獲取了相關結論。當前少兒電視節目存在一定不足,包括內容缺少變化、形式單一、定位不明確等。實現寓教于樂的建議則包括創新節目內容、創新節目形式、充分了解少兒需求三個方面。后續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應明確節目服務的主體對象,進而開展相關工作,提升節目水平,使少兒電視節目既有趣味又有教育意義。
[1]張娣.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少兒頻道的“互聯網+”戰略[J].中國電視,2016(07):89-93.
[2]李琦.多元媒介環境下的我國兒童電視節目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