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藝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表情符號(emoticon)是由情感(emotion)和符號(icon)組成的。[1]表情包的發展過程——由“字符表情”到小黃臉系列,再到自定義網絡表情。從表情到表情包,這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也是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
傳播學中,“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的心理動機和心理需求角度出發,解釋了人們使用媒介以得到滿足的行為。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為依托的網絡表情,則直接反映出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首先,信息傳遞的使用滿足。傳播學中霍爾的“編碼”和“解碼”理論雖然是針對電視話語提出的,但這模式可以運用于任何話語生產的分析中。傳播者對表情符號進行傳播之前會先對所要傳播的信息進行編碼,并結合特定的文化語境與時代特征,賦予表情特定的文化內涵,以特殊的表現方式將其展現并進行傳播。表情符號系統是隨著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即時溝通與交流活動應運而生的一項獨特的網絡應用方式,因其輔助文字表達、使用方便、趣味性強等特征而廣受人們的歡迎。[2]在網絡迅速發展并普及的情況下,表情符號在出現之初就是為了傳遞信息。
其次,求新、求異的使用滿足。人們一開始只是看看、圍觀或偶爾使用,隨著對表情符號認識的加強,慢慢地就覺得如果自己也能發出這樣的表情包就特別厲害,甚至能夠制作出屬于自己的表情包,那這種自我表演就會非常過癮了。表情包由文字符號作為開端,從面部表情到如今的肢體語言,從典型代表小黃臉到可愛的漫畫形象、名人明星再到今天每人都能制作出屬于自己的表情包來,這無疑是用戶的表情包需求不斷演變的過程。
最后,情感表達使用滿足。表情包的表意,會比文字更豐富、更能突出情感,會使冷冰冰的聊天屏幕更加立體、有溫度。如果你在和別人聊天的過程中不太用表情包,那聊天對象可能會覺得跟你聊天很嚴肅。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或許對父母、對愛人或孩子不太會說“愛”,但是表情包中類似“么么噠”“愛你喲”甚至一些可愛的發音“耐你喲”等等能幫助他們傳達言語上的愛。
有消息稱:有兩人在微信上聊天,兩百多個來回卻沒有發送一個字,全是表情。我們不探討這件事情的真假,但它至少說明了“斗圖時代”已然來臨。
首先,輕松愉快的斗圖時代。人們選擇表情符號代替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僅能提升交流互動的生動性,表達自己的情感,吸引聊天對象的注意,更能較好地實現輕松愉快的溝通效果。表情包在網絡傳播中不僅消解了空間的距離、環境的不適應性,還能重構即時交往和實時對話,將用戶生活習性和興趣愛好相結合,活躍社交氛圍,使得社會交往更加輕松娛樂。一天繁忙的工作或者學習結束之后,有時候不想說話、不想發表自己意見,但是往往有些情況你又不得不面對,這個時候表情包既能幫你解決煩惱,又能維護好人際交往關系,甚至能愉悅自己。
其次,自由平等的斗圖時代。雖然“擬態環境”針對的是大眾傳播媒介,但是在網絡表情上同樣可以得到印證。網絡表情所搭建出來的場景使用戶在虛擬交往中消解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地位與社會差別,從而使每個人都自由地交往,在某種意義上就呈現出來了一種“自由王國”狀態。就本質來說,網絡表情搭建的場景是一種與現實無限逼近的“虛擬現實”,是選擇性事實之上的“擬態環境”,極大地促進了網絡傳播中虛擬交往向現實交往的轉換,使現實中的不平等、職業差別弱化。
最后,斗圖時代的“輿”樂導向。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新器官,并且手機的社交功能、網絡表情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青睞,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網絡表情的特性。現今,每一個表情的背后都有一個“梗”,或者一個“段子”。最近幾年支付寶、微信引發的“紅包熱”,也催生了“紅包表情包”,如“向發紅包的人敬禮”“我搶到一筆巨款”“感覺錯過了一個億”等表情。在微信上與家人朋友聊天互動的時候,如果用上這樣的表情包,一方面有一種戲謔的作用,還可以拉近你和聊天對象的距離。表情包有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烙印。
新浪微博將其自帶的表情包中代號為“酷”的表情下線,自此,這個戴著墨鏡抽煙的形象從微博PC端和手機客戶端上消失。新浪微博這一舉動也為正沉迷在網絡表情中的我們敲響了警鐘。
表情符號的狂熱崇拜,新媒體的便捷性、互動性、草根性,使各個年齡層次的大眾加入網絡表情喜愛大軍。自定義表情的創作路線開始如脫韁的野馬一般日益歡脫,天馬行空的二次元力量初試啼聲,漸漸地,網絡表情也開始落入俗套。網絡表情用戶大多有著強烈的個性表達訴求,喜歡與眾不同、標新立異。而在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推動下,表情符號這一股文化熱流開始威脅到主流傳統文化的地位。青少年是我國網民的主力軍,還不完全具備甄別網絡表情這一新興事物的能力,而網絡表情對用戶性格、喜好乃至價值觀的影響卻極大。膚淺、俗套的網絡表情是一種隱性的表達,它為對抗主流文化提供了載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更不利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簡而言之,用戶長期沉浸在不健康的網絡表情符號化的世界里,而網絡又給用戶制造更多的幻想空間與機會,會導致用戶對網絡表情盲目崇拜,這不利于健康主流文化的長遠發展。
微信表情符號在主題、內容和結構上不斷更新升級,使微信以獨特的魅力獲得人們的青睞,不斷豐富人們的交際。[3]如今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大眾在網絡上可以匿名發表意見和言論。年長或者文化水平較低的人或許還來不及弄清楚網絡表情真正的含義就被動、被迫地接受表情包等新事物,促成了“烏合之眾”的無意識行為。
已有研究顯示,手機社交這一新社交方式的產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人際交往模式,使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從現實的面對面變成了虛擬的文字、語音和網絡表情互動。長時間使用手機社交同樣也會讓人產生孤獨感,慢慢地,網絡表情替代文字和言語使人產生孤獨感,進而產生“表情溝”。人們借助手機和移動互聯網
建立起的人際關系與現實有著極大的區別。信息接收者看不見傳播者的動作、表情,就不能準確地理解傳播者所傳遞的信息。同時,意思不是非常明確的網絡表情有時候不僅不能準確表達情緒和狀態,還可能部分消解甚至曲解意思,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弱化,甚至使人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再者,網絡上有很大一部分網絡表情都是青少年為了搞笑、“賣萌”而制作的。例如,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為了表達沮喪、失落的心境會發一個“不想活了”的表情,雖然這一表情也只是表情,帶有開玩笑的心態,但是長輩見到這類表情的時候,他們不會覺得好玩或搞笑,反而會非常擔心、緊張,甚至真的以為是“不想活了”,這也就是“表情溝”的另一層意思。
[1]劉智英,王曉燕.禮貌策略視域下微信聊天中表情符號的探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7.
[2]白敬誼.微信傳播中表情符號的運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6.
[3]李紅娟.微信會話中表情符號的人際功能分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