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豹 吳 昊
(重慶日報,重慶 400010)
通常,中國新聞獎每屆設置300多個獎項,而一等獎有45~55個名額,報紙評論只占其中的2個名額。因此,沖擊中國新聞獎報紙評論一等獎是很不容易的,競爭很是激烈。而優秀評論的關鍵在于,每天產生大量新聞,評什么,需要價值判斷,選擇所評新聞對象;怎么評,就涉及輿論導向和評論功底了。至于是否摘冠拔得頭籌,則更要“貨比三家”,比眼光、比立場、比觀點、比影響、比效果。縱觀第21屆至第24屆中國新聞獎8篇報紙評論一等獎作品,不難窺得這些作品的獲獎秘籍。
中國青年報2014年10月20日《防范和克制我們的“災難情緒”》(第24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網上傳聞:余姚某市鎮某官員下鄉視察水災,因鞋子穿得太高檔,不得已被60多歲的村支書背到災民家里,這消息一下子在網上爆表,引發輿論圍觀,甚至引發圍攻市政府的群體性事件,當地政府不得不立馬對那名干部進行了懲罰性處理。然而,后來調查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原來那名干部穿的只是一雙普通的布鞋,并沒有盛氣凌人“騎”在上了年紀的村支書身上,而是兩人是哥們,開開玩笑而已。這名干部被輿論和網友誤解了,變成救災輿論場中情緒化輿情的犧牲品。作者敏銳地觀察到這一現象,首次提出“災難情緒”這一概念,認為這種災難情緒會驅使民眾帶著放大鏡和“找茬”的心態去解讀官員的一言一行,導致三人成虎、偏見盛行,進而刺激人們錯誤地發泄不滿,把對災難的傷痛引入認識的誤區——對一個幻想中的“肇事者”大加聲討。評論告誡人們需要冷靜地看待問題,如誰都不希望卻已然出現的自然災難,千萬莫被網絡瘋傳的謠言蒙住了雙眼。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抑或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必須等待真相塵埃落定、水落石出,并非任何災難都必然有某個失職的部門作祟。畢竟危難之中,主要解決的是災難本身,而不是節外生枝,放縱災難情緒只會滋生更多的沖突,帶來不必要的伴生的“次生社會災害”。這篇評論堪稱評論影響時事進程和引導理性思考的典范。
人民日報2011年5月26日《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認為:在當下輿論場,我們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比如兩會新聞鏡頭里的政協代表、委員,人大代表會場;包括學術界,大家討論國家大事,報紙雜志上各種聲音,各種思想觀點交流探討;在媒體上,評論一出,動輒上千條跟帖,數億網民互動……這些來自不同渠道的聲音,匯聚成了主流輿論,展示了多元時代的思想活力。然而還有很多聲音未被傾聽,有些微弱的聲音被淹沒在強大的聲場之中,而有些聲音雖然表達了相應的意愿,但最終反映的問題未能解決。它們變成了“無效表達”。
評論針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聚焦群眾利益表達問題。評論認為,在一個正經歷著急劇社會轉型的國家,有著13億人口,我們如果不主動“傾聽”,那會導致很多訴求悄無聲息地沉沒,這就會堵塞社會心態,容易激化社會矛盾。須知,在這些矛盾糾紛和事件沖突的背后,掩藏著利益的沖突和表達機制的匱乏。盡可能多地傾聽來自社會各層面的聲音,兌現群眾的表達權,是構建公平和諧社會的關鍵。作者從主流輿論和民間輿論的重疊地帶切入,在疏導民眾情緒方面效果顯著。
中國教育報2014年4月26日《把校舍真正建設成第一避難所》(第24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級地震,校舍安全問題再次引發輿論的聚焦。地震災難,樓房難免垮塌,災情嚴重的地方往往是孩子們集中的校園。保障校舍安全既是“祖國未來的花朵”的生命之托,更是政府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而要做到保障校舍的安全,政策和法制建設固然亟待完善,而我們社會的公共服務觀念也亟待更新。評論指出,每每災難發生,我們總是馬后炮式地一再重新審視相關的法律或政策保障問題,然而校舍安全事故還是無法杜絕,我們的很多措施依然停留在機械規范和口頭呼吁的層面,規范、指標不少,但問責的監管措施卻很少。
評論創造性地詮釋了把校舍建設成“第一避難所”的觀念,首次提出了一種公共服務觀念。也就是說,無論發生任何災難,學校必須立即成為“人們避難的中心”。這就要求校舍建設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具備相應級別的抗震功能。作者借助校舍安全來思考學校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功能識別和重新定位,關鍵是“把校舍建設成真正的第一避難所,則必須賦予校舍以人文關懷”。
河北日報2012年9月15日《唯有走在變化之前——從樂凱膠卷停產、泊頭火柴破產說開去》(第23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樂凱膠卷遭到數碼相機的沖擊,決定停產,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最后一批設備被拍賣,亞洲最大的火柴廠從此消失。這兩家曾經盛極一時的廠家倒閉的消息令人震驚:膠卷和火柴,兩種產品已經演繹成一個時代的符號,然而再牛的產品、再棒的企業,一旦跟不上發展的節奏,結果就是出局。評論以小見大、角度新穎、寓理于事、文筆有力,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軌升級的當下,生產膠卷和火柴的這兩家企業的命運令人感慨社會變遷,更發人深省。比如荷蘭電器百年老店飛利浦,百年前以生產碳絲燈泡起家,而碳絲燈泡早已成古董,照常理來說飛利浦早該退出歷史舞臺。可是,飛利浦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不斷創新發展,力圖超越曾經的輝煌,不僅發明了電視機、卡式錄音機,還發明了CD機。今天,飛利浦的照明產品依然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場地位,而它的醫療系統產品和電動剃須產品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由此可知,欲求基業長青,唯有求新求變、不斷超越,早轉型就能掌握主動權,不轉型就只能處于被動地位。這個理念契合轉型與調整的時代主題,獲得了評委的高度評價。
經濟日報2010年7月19日《譜寫自主創新的輝煌篇章》(第21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2010年7月北京舉辦的成果展,首次集中展示和推廣了一批自主汽車廠商,他們中有比亞迪、奇瑞,也有一汽、東風和上汽。他們第一次向業界和社會大眾推出了令國人引以為豪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技術,尤其引人高度關注的是新能源、節能減排車型占展出車輛的20%。這篇評論的作者指出了中國汽車企業付出的努力和30多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中國要由汽車市場大國走向汽車產業強國,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作者親臨展會現場既參觀又采訪,并對汽車企業如何把握世界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如何制定企業戰略和增強自身競爭力等問題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全方位地評述了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發展形勢和機遇。文章統攬全局,體現了經濟日報的權威性、指導性,得到了汽車行業和企業的認可。
河南日報2011年1月21日《在轉變中贏得大發展——九論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這篇文章形式新穎別致,解說詞有電視政論紀錄片的風格,邏輯縝密、因果相扣,排山倒海、氣勢宏大。
要論證“發展”,則必然聯系到“如何發展”,要回答“如何發展”的問題,就要順理成章地論述“發展方式”,進而無法回避論證“領導方式”,整篇評論抽絲剝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加以論證,最后給人海闊天空、豁然開朗的感受。
然而,在將“轉變發展方式”付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卻容易迷失方向,作者筆力瀟灑、遒勁,從宏觀論證到微觀舉例,既需要協調發展“三駕馬車”,讓消費、投資、出口并駕齊驅,也需要合理帶動、持續促進各個產業的發展,保持平衡。更重要的是,還要考慮包括速度和質量、增長和效益、發展和民生、經濟和環境等動態因素的變化。如此龐大而復雜的“棋盤”要求決策者必須具備全局視野,同時這也是對領導者領導才能的考驗。
由此引出“必須轉變領導方式”,而認識規律、掌控大局、發現機遇、保持憂患意識、肩扛責任、緊抓求實、銳意創新、真心為民,便是與轉變領導方式緊密相連的8個關鍵。
而要真正落實“八個轉變”,還必須在思路、情感、作風、方法上實現全面轉變。換句話說,“轉變領導方式”必須要求官員從人生觀、價值觀的高度,轉向人民的立場,這樣才能真正扭轉黨風、政風、民風。只有風清氣正,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該文是“何平九論”的總論,深刻地闡釋了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必須以領導方式轉變為前提。這個觀點為全面建設區域經濟提供了輿論基礎。
經濟日報2012年3月2日《崛起的中國勢不可當——寫在2012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第23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一等獎)。2012年初中國經濟形勢不大樂觀: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汽車市場開始下滑,外貿出口竟然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負增長,股票市場“開門綠”……面對諸多不利因素,有些人對經濟發展前景表示“看不懂”,甚至有些擔心。那么所謂的“戰略機遇期”還存在嗎?這種疑問比比皆是。
文章作者一邊采訪,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深入分析了在美國、歐盟衰退和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的背景下,為什么“風景這邊獨好”,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良好,和平崛起成效顯著的宏觀層面分析,雖然不乏挑戰,但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
文章從外貿、投資、消費的“三駕馬車”談起,通過大量的權威數據、事例,作出了客觀理性的判斷——“近期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不會發生逆轉”。
筆者認為,國際社會和學術界對現行資本主義制度提出懷疑表明,西方模式的發展神話難以自圓其說。文章權威大氣、論述充分,不僅發揮了解疑釋惑的作用,也讓我們相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告訴人們應正確認識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后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