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月
(本溪廣播電視臺,遼寧 本溪 117000)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廣播新聞的現場報道與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差別較大,廣播新聞是一種聲音產品,廣播新聞現場報道要有現場感和表現力,播音主持和外線記者非常關鍵。2016年,媒介融合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則強調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這種背景下,移動新媒體將進一步成為廣播人爭奪用戶時間而向內生長,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助推力。
所謂現場感,對于新聞報道來說,就是要讓受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這是一種新聞傳播主體由新聞事件而引發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對于記者來說,現場感是深入現場報道新聞并在現場產生的一種現場感受,進而通過聲音、文字、圖像等方式傳遞給受眾,引起受眾的共鳴。對于觀眾來說,現場感主要需要通過接收到的信息,一般是新聞現場即時的、第一手的新鮮信息,并關注事件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如臨現場的感覺。
新聞報道要體現現場感,表現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不同于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廣播新聞的現場報道主要依靠的是播音主持和外線記者的語言表達,新聞的傳播依靠的是語言。說到底,廣播新聞是一種聲音產品,電視新聞可以用畫面來彌補一些聲音上的缺陷,從而體現現場感;而廣播新聞只能依靠播音主持和外線記者的語言表現力。這種語言表現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嚴肅性與規范化的語言表達,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新聞報道的社會輿論導向作用;二是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時代在發展,在移動新媒體的推動下,必須發揮語言的個性化,這樣才能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三是要具有實用性,這是廣播新聞播送的關鍵。
結合本部分第一節的內容來看,廣播新聞現場報道要具備現場感和表現力,語言表現力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相對而言,廣播新聞現場報道一直是廣大聽眾喜愛的一種個性化節目類型,因為這樣的新聞報道一般都是對重要新聞事件或突發事件、重大體育經濟活動等的現場報道,它具有即興發揮的特點,具有非常顯著的個性化特點。
雖然廣播新聞現場報道類節目越來越多,但是質量卻不盡如人意,甚至存在直接轉播電視新聞的現象,這種方式顯然不是真正的現場報道,很難讓受眾獲得現場感體驗。同時,廣播新聞現場報道中的“聲音”的優勢在慢慢喪失,這可能是由于新媒體的盛行,部分廣播人熱衷于求快,于是逐漸降低了對采訪新聞的聲音、現場音效等“響”要素的要求。播音主持也往往在口播新聞中越陷越深,新聞語言和表達方式老套,或者是出現一些非常“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要么讓聽眾不知所云,要么就是感覺新聞播報好像在做廣告。例如,《回應總理之問 格力貝發相約造“中國好筆”》就存在比較大的廣告嫌疑。
優秀的廣播類新聞節目應當是新聞性強、時效性強,語言文字簡明扼要,表述準確,邏輯清晰,有完整的新聞要素,而這樣的廣播新聞一般都可以在中國新聞獎上有所斬獲。廣播新聞要遵循“價值要大,切口要小,嚴守規范,活講故事”的原則,廣播媒體最具魅力的表達方式就是“聲音”,只有具備新聞現場、自然環境等方方面面的聲音,用聲音還原新聞現場的客觀面貌,描述主體人物的個性特征,才能讓聽眾感到真實的“聲音風景”。所以,增強廣播新聞現場報道的現場感和表現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每年全國兩會報道是媒體實力的大比拼,也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檢閱。比如2016年的全國兩會,就不再是單純的長槍短炮,記者的新武器——VR設備也用于新聞素材的拍攝。2018年兩會期間,部分地方兩會現場出現了機器人,如湖南兩會現場的機器人記者“云朵”。全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現場報道的外線記者必須成為全媒體記者,要掌握策劃、錄音、發布、連線等業務技能,還要熟悉全媒體采編,信息檢索、分析,跨平臺信息發布等技能。
首先,要“跑得快”。全媒體時代下,廣播外線記者必須跑得快,這是獲取第一手新聞素材的關鍵。并且要隨身攜帶各類有助于現場連線的裝備,也許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就會遇到突發性新聞事件,有裝備才能快速與臺里連線,快速實現現場報道。如果準備不充分,則很難獲得第一手新聞素材,就可能會落在自媒體人的后面。
其次,要準備充分。一方面,使命感和眼光是廣播外線記者的核心競爭力。在媒介融合下,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核心競爭力,應當針對社會現實狀態和發展變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準受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即要保持對新聞事件的敏感性。同時,要深入分析新聞事件的背景,制訂預案,擬定采訪內容,準備好問題,有的放矢地采訪。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對于已經見諸報端的新聞事件,廣播外線記者就需要在做現場報道前挖掘新的角度,找出全新的立意。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時間用來做現場報道的準備工作,特別是突發性新聞事件。記者要利用這部分時間來了解新聞事件的時間、地點、經過、現場目擊者對該事件的態度,以及受訪者的經歷、背景、性格等信息,然后迅速組織好語言,并要保證語言具有加強的感染力,這樣才能保證現場報道產生較強的現場感和表現力。
第三,報道語言要言簡意賅,邏輯清晰,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雖然目前出于個性化的考慮,廣播語言越來越口語化,但不能喪失新聞語言的嚴肅性、規范性及實用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連接中外,溝通世界。報道語言是廣播人的陣地,不能丟,必須恰當運用報道語言,細致描述現場情況,以更高的立意來增強現場感和表現力。
第四,把控現場氛圍,這是增強報道表現力的關鍵。重點還是現場的聲音,比如在救災現場,可以通過錄制救援人員與被困人員的對話來表現現場的氣氛。同時,在報道中注意語言表達,通過語言的描述來傳達現場氣氛。
首先,要保證語言的規范性。這是發揮廣播新聞導向的關鍵點,不管是播音室的主持人語音,還是外線記者的播報,語言必須發音標準清晰,不錯讀,語法流暢,沒有語病,即必須以標準普通話進行播報。
其次,語言風格必須具有親民性。親民性的關鍵前提是要以使命感和眼光對新聞事件作超前的信息評估,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要。同時,廣播人要不斷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提升文化修養,使語言既通俗易懂又標準規范。需要注意的是,口語化的語言可以適當使用,但不能濫用。
第三,高度重視對修辭手法的分析,科學運用修辭表達手法,掌握好分寸,做到含蓄,強化語言詞匯的高度與深度。
廣播新聞現場報道的現場感和表現力關鍵在于聲音,包括現場自然環境的聲音、記者的聲音、主持人的聲音、受訪人的聲音等等。增強廣播新聞現場報道的現場感和表現力,關鍵還是要在聲音上下功夫。現階段,由于媒介融合,廣播人需要向全媒體人的方向發展。本文的分析可能存在不足,但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望與業內人士共同探討。
[1]袁媛.淺談現場報道記者容易進入的幾個誤區[J].新聞世界,2017(08):16-19.
[2]徐衛.外場連線廣播記者如何做好現場報道[J].西部廣播電視,2017(10):171-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