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竹
(肇源縣新聞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6500)
我國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對于新聞行業而言,不管是新聞發布、信息反饋、新聞加工,還是新聞來源、信息接收等,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時期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工作者肩負著輿論引導和社會瞭望的重要使命,因此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很有必要。
首先,新聞工作者并非專業的法律人員,更不具備執法權,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棘手、突發事件時,最先想到的卻是記者而非法律。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新聞行業的不良風氣,使記者錯估自身的能力和職責。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記者打著新聞的幌子,借助受眾賦予的輿論監督權以權謀私,喪失職業道德,同時也破壞了新聞工作者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威嚴形象。
其次,“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為新媒體事業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在無形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新聞工作者由于不能抵抗金錢的誘惑喪失了職業道德,甚至迷失自我,對新聞行業的公信力造成了嚴重影響。
最后,從客觀的角度分析,在新聞播出過程中,我國在新聞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方面的規范和監督機制并不完善,社會大眾在這一方面所能貢獻的力量也十分有限。在很多發達國家,新聞工作者一旦被人們發現弄虛作假,往往會承擔十分嚴重的后果。例如,美國記者賈尼·庫克在新聞造假事件被揭穿之后直接被新聞界“封殺”,可見懲罰力度之大。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仍存在欠缺,很多職業素養不高的記者心存僥幸,新聞造假事件屢屢發生,影響了新聞工作人員的主體堅守和道德自律。[1]
1.提升新聞時效性、真實性。任何情況下,新聞工作人員都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進行報道,在報道之前還應仔細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可信性,之后才能將消息傳播給大眾。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新聞從業人員要勇于探索真相,不能一味地為了博眼球而加工和夸大新聞事件,甚至杜撰等。
2.提升新聞客觀性。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嚴格按照事件的真實面目進行報道,并且在報道過程中不能摻雜個人情感,以提升新聞信息的客觀性。在報道形式上,新聞工作人員應盡可能做到全面、公正,通過客觀陳述避免主觀因素對新聞真實性產生影響,從而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把新聞真相呈現在受眾面前。
3.提升新聞信息的完整性。確保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新聞從業者應在綜合多種因素和信息的基礎上,為社會大眾提供全面、完整的報道。因此,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首先要確保新聞資料的完整和全面;在報道時應力求詳盡,不可忽視細節,要保證受眾在瀏覽新聞之后能清楚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1.提升和培養職業道德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工作人員應全面掌握和了解相關的職業道德規范,并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積極學習、歸納,主動向行業模范學習。另外,任何情況下,新聞工作人員都應保持理性思考,將自身行為與職業道德規范進行對照。這有利于新聞工作人員及時發現自身的缺陷并及時改正,不斷更新自身的道德觀念。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新聞工作人員要善于深入社會生活,從實踐出發探求事件真相,以此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獲得真實的體驗,強化心理認知,從而才能在報道中傳遞出真情實感。另外,新聞工作人員還應善于交際,通過溝通加強與被采訪者的情感聯系,在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喚起新聞從業者內心的職業道德情感。[2]
2.增強職業道德行為選擇能力。新聞工作人員在選擇職業道德行為的同時也選擇了一種責任,不斷積累道德經驗并將其付諸實踐,可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并逐漸形成有效、完善的知識系統。另外,正確理解職業道德和責任,也是增強新聞工作人員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除此之外,強化新聞工作人員的道德行為選擇能力也很關鍵。這直接影響新聞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對促進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行為實踐環節,要保證手段和目的統一,以此提高新聞質量,完善新聞人員的職業道德人格。
新聞工作者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使命,因此他們一定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底線,否則將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影響新聞行業在受眾心中的良好形象。因此,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這個問題應引起新聞行業的高度重視。
[1]王傳領.試論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主體的自律性與道德底線——以“電影《二十二》表情包”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8):37+101.
[2]郭社軍.馬克思主義新聞道德觀及新聞工作者的自律[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4(4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