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春
(重慶晚報,重慶 400010)
2017年12月20日,重慶晚報“慢新聞”APP誕生一周歲,推出、收錄了大批代表作品的電子書,入選作品均系從全年報道中精選出來的,每篇都具有社會反響度高、傳播影響力廣泛等特征。在這些作品的背后,優秀記者的采訪技巧是個不得不說的話題。
在新聞界,有這樣一種說法:新聞是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困難的新聞實踐方式。記者在每次采訪時,需要不斷打磨采訪技巧,爭取每次都有所提高。那么,在采訪過程中如何迅速和采訪對象產生黏性?答案是提高采訪技巧,與采訪對象建立聯結。
職業記者幾乎每天都要接觸不同的采訪對象,現場采訪、電話采訪、郵件采訪等,在采訪方式與時俱進的當下,職業記者可謂各顯神通。然而,不論哪種方式,都需面對一個避不開的問題,即如何消除采訪對象對媒體的距離感?這個問題能否解決決定著采訪能否順暢進行。
在如今的新聞行業,多數新入行的新聞記者都認為采訪僅是簡單的提問和記錄回答,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
一個真正工作得力的“慢新聞”職業記者,懂得如何把采訪技巧打磨成一種與采訪對象相處的藝術。
迄今,筆者從事采訪工作近20年,對這種藝術進行摸索及實踐檢驗后,總結出5條實用的經驗。這5條經驗可幫助采訪者與采訪對象迅速建立黏性,繼而實現新聞傳播的終極目標,讓更多的人知道采訪對象的所思所想。
2017年5月20日,重慶晚報“慢新聞”平臺推出一篇文章 《四年,北川無腿青年寫超千首詩談戀愛》,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僅新媒體的點擊率就達3700多萬。其中,僅在騰訊新聞的點擊量就超過1300多萬次。用戶對這篇報道的關注度為何如此高?除了寫作技巧外,記者先后運用了5招實用經驗技巧,成功消除了與采訪對象的距離感,進而抓到采訪對象“這條活魚”的本真。
讓采訪對象消除距離感,除了需要記者日積月累的職業氣場外,還有就是具有“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能夠讓采訪對象在第一時間感覺舒服,心甘情愿配合采訪活動。
親和力能夠幫助記者與采訪對象迅速建立聯結——沒有聯結就沒有信任基礎,也就談不上有效溝通。
無論采訪對象來自什么行業,無論他接受采訪的初衷是什么,要讓其信任記者,愿意敞開心扉,甚至展現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親和力在此時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當采訪對象表現出愿意接受采訪的意愿時,記者可以順勢直接表明采訪可能會占用對方多少時間,以降低對方的焦慮或抵觸情緒。
沒必要抱怨采訪對象的這種防衛意識,因為這是人類基因決定的本能反應。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先評估有可能對自己造成的威脅,以降低陌生人帶來的時間風險。采訪對象不知道采訪會占用他多少時間,跟他聊什么事情……其對被采訪的焦慮或抵觸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有效消除采訪對象的情緒,“慢新聞”記者通常會明確告訴采訪對象,采訪不會占用太多時間,有效聯結的可能性就變大。比如,采訪的開場白是“我只是想占用你一點時間,向你了解兩個問題”等,建立時間限制的目的是向對方傳遞一個明確信號,即幫助其建立起心理預期。至于兩個問題里是不是還套著5個小問題,就得根據采訪對象的反應再作調整了。
心理學界的研究表明,溝通過程中,從對方獲得信息的多寡,只有7%和說什么有關系,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調說占38%,而剩下的55%完全取決于肢體語言。
采訪過程其實就是跟人打交道的過程。微笑是人際交流中成本最低、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語言,它不是什么新招數,卻對采訪順暢度起決定性作用。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記者都懂得在采訪中如何微笑。一個不愛笑的記者,如何跟采訪對象快速產生采訪黏性?
自然且正確的技巧應是帶著微笑聽采訪對象說話,試著把下巴略微放低,因為高高揚起的下巴會讓采訪對象覺得你是在低頭俯視他。其間,輕微地歪著頭聽,則表明在很專注地傾聽。
此外,采訪過程中,談話的時候兩個人的位置也很關鍵,能避免面對面坐著采訪,請盡量避免。因為,面對面會讓采訪對象產生一種威脅感或不友好的感覺。比如,你向單位領導匯報工作時,如果他從辦公桌后面走過來,請你到另外一張桌子,坐到他的斜對面,你就不會有“被訓話”的感覺,那么,你匯報工作就不會太拘束,甚至暢所欲言。在央視《新聞聯播》的外事訪問活動時,兩國元首座談時就是這種位置,它讓彼此都感覺更安全。
在開場白之前,如何握手也很重要。握手的力度到底該多大?采訪個案表明,盡量和對方握手力度相匹配,握手面積更多的是掌心,而非對方指尖。
要讓采訪對象覺得采訪時提的問題或延伸出的問題有可信度,記者就應該有意放慢語速,甚至說著說著就停下來,好讓采訪對象有時間吸收、消化所說的內容。
筆者從事“慢新聞”深度報道以來,發現放慢采訪語速是增強采訪氣場的有效方式之一。職業經驗豐富的同行都知道,說話太快會給人一種急于表白的錯覺,同時也會讓記者在采訪中失去氣場。
采訪時放慢語速有個好處就是,會讓采訪對象感到舒適。在采訪中,記者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人看到記者用手機錄音或拍視頻,就不大愿意聊下去了。發生這種情況時,記者除了使用“你想單獨約時間‘聊聊’”或“請教問幾個問題”的話語外,放慢語速,營造隨意聊天的氛圍,也能讓采訪對象更自在一些。如果需要錄音或拍視頻,先解釋清楚,讓他們放輕松。
根據筆者的采訪經驗,采訪對象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親屬時需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人都曾或多或少地親歷過犯罪或災害現場,或者生活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此時,應該理解采訪對象,給他們調整情緒的時間。告訴他們,你理解他們的處境,要是他們同意采訪,其他人也會理解他們的處境。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采訪對象調整情緒的過程中,放慢語速能有效避免采訪對象曲解采訪意圖。反之,如果處理不好,則極可能導致采訪被拒或采訪主題陷入死循環,嚴重的甚至因為記者無意識觸到采訪對象的痛點而在采訪過程中挨打的情況。
采訪時,記者應是一名積極的聽眾,要精力集中。千萬別花過多精力瀏覽手中的采訪問題,否則就會遺漏采訪對象說的內容,而那些內容則很可能就是關鍵線索。
采訪普通市民時注意力一定要集中。他們經常會向你傾訴自己的苦痛,這時需要對他們的傾訴給予最大程度的尊重,以禮貌、主動的態度去傾聽。
經驗豐富的“慢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交談時,是這樣做的:總是耐心地傾聽對方把他想說的說完,然后再講自己要說的內容。這樣也是對采訪思路的有效梳理或調整,全身心傾聽意味著你不會時刻惦記給采訪對象意見、建議,或急著向對方分享你的觀點。相反,記者全身心地傾聽采訪對象,傳遞給對方的信號就你鼓勵對方繼續說,即你是認可他的,這樣,采訪對象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采訪政府部門或有關職能單位的人員時,全身心傾聽的采訪方式所產生的效果出奇的好。對方習慣了體制內的工作氛圍,說話多是避重就輕或離題太遠。他在“言多必失”中,采訪想要的素材就會浮出水面。
如果在采訪時先入為主,最終的報道極可能是片面的,新聞的可讀性和耐讀性也會隨之消失。
不少記者在采訪前都會做功課,比如了解報道的主題背景、受訪對象的基本信息、要問的關鍵主題。這樣的功課很有必要,做不好這些功課就會陷入先入為主式采訪。在采訪中,不執著于在事先準備好問題,是避免先入為主式采訪的有效方法,要在采訪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采訪問題。
記者采訪需要正視想要和采訪對象迅速建立聯結的目的,先入為主式采訪只能產生急于求成的負效果。采訪中,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有用的素材不是圍著記者轉的,而是采訪對象在被采訪的過程中自然且主動表達出來的信息。當采訪結束后,能夠讓采訪對象覺得接受采訪是件愉快的事情。
此外,采訪結束后,問問采訪對象是否有要添加的內容,這種時候通常能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比如“有沒有其他可推薦的被采訪人選”,“訪相關事宜,以后是否可再次聯系采他”,等等。
做到了這些,在采訪對象看來,今天有個陌生人全身心地聽他說話,而且難得地是,這個陌生人沒先入為主地主導他的思維或干預他的生活;而作為記者的你是當天唯一帶給他愉悅的陌生人。促成采訪順利完成的信任關系就這樣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