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琳
(黃河水利委員會 新聞宣傳出版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3)
馬克思說:“報刊最適當的使命就是向公眾介紹當前形勢、研究變革的條件、討論改良的方法、形成輿論、給共同意志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1]《生態周刊》以引導輿論為使命,從創辦到發展壯大,每一步都緊跟國家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2009年7月4日,黃河報社創辦《生態周刊》,每周拿出一個整版宣傳黃河流域(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
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從建設“美麗中國”的高度,將生態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2016年1月,黃河報社決定對《生態周刊》改版擴容,由一周一期一個版,擴為一周一期四個版,成為真正的周刊,周六出版。
2017年,黨的十九大勾畫出詳細的綠色路線圖,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細化為多方面的具體部署。《生態周刊》進一步提出“內容重構、原創升級、整合傳播”的發展思路,加大原創獨立新聞的力量,強化重大題材的策劃,提高新聞輻射力,進一步推動報紙走向全國、走入社區、走進基層,吸引人、鼓舞人、感染人。截至2018年2月,擴版后的《生態周刊》已出刊92期,發展為國內屈指可數的以生態為專業報道服務對象的紙媒。
《生態周刊》擴版后,逐步確立了以專刊為報道形式,以組織活動為載體的辦刊方向。每一期專刊針對一個區域或一件事情,作全方位、立體式的深度報道。
區域式專刊以“走進XX”命名。2016年以來,《生態周刊》出版了31期區域式專刊,尤其是依托3次大型采訪活動出版的13期專刊,廣受讀者好評,部分文章被20余家國家主流媒體轉載,一些關心生態的人士還專門給報社打來電話,表達購買合訂本收藏的意愿。
其中,依托“絲路·水脈”大型公益宣傳活動,記者走訪了內蒙古烏海市和寧夏石嘴山市、銀川市、彭陽縣、平羅縣5個絲路沿線市縣,采寫21篇通訊,推出10期“走進XX”專刊,宣傳了這些區域在落實治水新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新風貌。
依托“黃河調水生態行”“黑河調水生態行”兩次大型采訪活動,記者奔赴山東濟南、東營黃河入海口、河北白洋淀等地,展開黃河調水成效的深入采訪;奔赴甘肅省蘭州市、張掖市、金塔縣及青海省祁連縣、內蒙古額濟納旗,采訪黑河水量統一調度實施17年來的卓著成績,從而推出3期專刊,形成了強大的輿論聲勢。其中,《來自“弱水”的生命喜報——黑河水量統一調度17年記》部分內容被《人民日報》轉載; 《蒙文譜寫的調水之歌》被《經濟日報》轉載。
事件式專刊以“聚焦XX”命名。《生態周刊》曾聚焦河長制、可可西里申遺、寧夏引黃古灌區申遺、鄭國渠申遺、美麗鄉村建設、荒漠化防治、砒砂巖治理、陜西澇池修復、寧夏生態移民等熱點事件,不僅展示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建設亮點,同時發揮了生態典型的帶動、引領和示范作用。其中,“聚焦寧夏生態移民”出刊時間正值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生態移民情況之際,這期專刊展現了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支持下,寧夏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創舉和成效,既能體現時效性,又不失深度,傳播效果較好。
在《生態周刊》起步階段,智庫尚未建立,來稿較少,辦刊主要依靠報社記者編輯,呈現方式主要是針對某地某事所出的專刊,盡管專刊在提高報紙的引導力、影響力上效果明顯,但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專刊頻繁,會使通訊員來稿長時間無法采用,不利于保持通訊員的寫稿積極性和拓展作者隊伍;專刊內容側重于生態之“點”,對生態之“線”、生態之“面”照顧不足;受專刊版面所限,容易錯失重大生態消息和生態事件的最佳報道時機。
為此,《生態周刊》進行了“專刊、主題刊、綜合刊”三結合的嘗試。其中,專刊仍延續過去的辦刊方式進行選題策劃,以報社記者采寫稿件為主;主題刊即根據重要時間節點或生態事件,如春節、愛鳥周、植樹節、濕地日、荒漠化日、環境日等,圍繞主題加強策劃,有針對性地約稿;綜合刊即讓報紙回歸版面,開設系列欄目,進行長年、持續約稿。這樣,既可以增強辦刊活力,提高讀者黏性,也便于鞏固、擴大作者隊伍,暢通來稿渠道。
《生態周刊》連續兩年在春節后的第一期策劃“我們的生態年”專刊,是對專題刊策劃的有益嘗試。編輯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聞愛好者記錄春節期間關于環境、生態、節能減排等方面的見聞和感受,以多元的視角、以身臨其境的體驗,反映我國生態建設進程。例如,2016年我國生態環境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霧霾、黑臭水屢見不鮮。2017年2月“我們的生態年”專刊就刊發了《逃霾,掀起又一波海南過大年熱》《故鄉,被涂黑的河》等反映生態失衡的文章。隨著生態治理的持續推進和生態環境的明顯好轉,2018年2月“我們的生態年”策劃主題也隨之調整,刊發的《循著春天走一趟茶與海之旅》《故鄉的河水變清了》《“蝶變”之河托起幸福夢》體現了人們出行觀、河流觀的轉變;刊發的《晉商故里的生態巨變》《鄉村振興繪就美好鄉村新藍圖》展現了城鄉生態新面貌。
無論傳播技術和人們的需求如何變化,緊扣時代主題、呼應公眾關切的優秀作品和服務意識始終是文藝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生態文明”被提及多達12次、“美麗”有8次、“綠色”有15次,中國儼然已開啟生態
文明建設的新時代。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生態周刊》定位精準、起步較早,唯有保持生態特色、腳踏實地辦報,方能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勝。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1982:488.
[2]黃典林.全媒體時代春晚如何突圍[N].光明日報,2017-0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