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琳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875)
隨著數字出版的沖擊、產業升級的加速,傳統出版社迎來了又一波轉型升級的浪潮。移動互聯、增強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向傳統出版業滲透,出版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這對出版從業者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能抓住這輪技術發展契機,實現同步創新的出版機構,必能贏得市場,占得先機。
傳統出版向數字化出版的轉型伴隨著讀者的閱讀習慣與使用需求的變化。這就要求出版社在出版物的內容與形式,以及后續的服務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對出版這一傳統行業來講,與飛速發展的技術保持同步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但出版業是內容產業,對市場變化的敏銳體察、對讀者需求的深入了解、對出版的內容和形式的持續創新,這些都是出版從業者的職業優勢。不斷出現的新技術可以為出版所用,以滿足讀者的需求,更好地呈現出版物的內容,實現編寫者的初衷。當前,數字化出版與在線教育成為一種新興業態,作為一家主要服務于教育的出版社,在教育改革持續進行的背景下,需要積極開展轉型升級工作,從教材出版商向教學服務提供商轉變。以下將從深挖讀者需求、分析自身優勢、精準匹配服務三方面進行分析。
讀者需求是出版的主要動力。教育類出版社服務的主要對象是高校教師和學生,服務高等教育的教與學以及科學研究。教材是教育類出版社的主要出版品類。一本教材是某一學科在某一個分支上知識體系的積淀和總結。在多年服務一線教師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幾點教師與學生的基本需求。首先,教材需要體系完整、邏輯清晰。任課教師在教授一門課時,希望所用的教材體系完整、內容全面,注重內容結構的邏輯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可以在有限的學時內將本學科的基本知識系統地給學生講授清楚。學生也希望教材可以呈現這門課程的脈絡,盡量涵蓋重要的知識點,能提供一個系統、全面的框架,不用再去參考很多同類的教材。其次,教材的配套資源要全面。在實際的教學中,一本好的教材能夠同時為教師提供具體的案例、教案、課件、習題、測試題等輔助教學的材料,學生也希望教材內容不要那么枯燥、嚴肅,能在書中讀到更多背景知識介紹、延伸閱讀材料,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并更好地理解。再次,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希望了解自身的教學效果,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需求,從而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因此,就需要有一個及時的學情反饋機制,以便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動向。學生也希望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及時得到老師的指點,并能與同學交流,共同學習。最后,每個院校有各自的學科特色與主要發展方向,需要一種在共性之外有個性的教材。
因此,在教材的策劃與編輯出版過程中,編輯需要把讀者的使用體驗置于首位,深挖讀者的需求,找準讀者的“痛點”,并且設計出滿足讀者需要的內容與功能,從而制作出好的教材。
作為專業的教育類出版社,具有深厚的教育資源積累,這些豐富的內容資源是教育出版社的寶貴財富,并在多年的運營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龐大的內容數據庫。在數字化出版潮流的影響下,傳統的出版形式可以衍生出多種新的形式,如電子書銷售、移動增值服務、按需出版、數據庫出版等。數據庫出版在教育出版領域已逐漸成為主流模式。從內容上看,出版社多年來的圖書品種已經形成海量信息,可以依托已出版的圖書、音像產品的內容,進一步重整與利用資源。從形式上看,圖書是一種比較方便進行數字化的紙質媒介,可以較容易地實現紙質出版和數字出版同步。多媒體數據庫和在線教學平臺在高校的教學和研究中也逐漸被廣泛應用,這也成為促進數據庫出版的主力之一。因此,教育出版社在數據庫出版方面將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然而,出版行業是一個傳統行業,產品質量要求嚴格,生產鏈條長,編輯的工作方式相對更加傳統。那么,怎樣將自己從傳統的編輯角色轉變為適應新媒體趨勢的新型編輯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編輯傳統的工作方式是線性的,只關注紙質出版物的內容,而現在要轉變為全面的、適應多媒體創作的、全面整合信息和內容的新角色。教育出版社的編輯可以在這一領域積極探索。面對海量的信息和內容,編輯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成為內容的甄選者、組織者、主導者和價值的再創造者。在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推動介質、媒體、平臺發生變化的背景下,通過內容與形式的創新,編輯與團隊的整體性轉變,逐步完成從傳統圖書出版到打造閱讀市場乃至文化內容產業和服務市場的產業轉型。
準確了解讀者的需求,透徹分析自身的優劣勢,就有了目標和方向,接著要充分發揮編輯出版的橋梁紐帶作用,把讀者需要的知識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給他們。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就是傳統出版業的順利轉型與新型編輯的蛻變過程。
新型編輯要能和作者、讀者等在第一時間建立連接,關注讀者的個性化閱讀需求,將作者的作品精準地推送給需要的讀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創造價值。以教材出版為例,在傳統出版中,編輯的工作主要包含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加工等,在此過程中,編輯更多地關注教材本身承載的學科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內容的完整性,但因為各類院校的師資力量以及學生基礎的差異,一本教材通用于所有院校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在過去,教材編輯可能要考慮根據不同類型的院校,再編寫適合的教材,但現在基于出版社自己的數字出版平臺,就可以將已有教材進行內容分拆,讀者可以根據需要重新組合不同的章節,自定義自己需要的個性化教材,隨書配套的課程視頻也可以按需下載。在這種個性化課程定制和教材出版服務中,編輯除了要扮演專業的“把關人”的角色外,還需要在觀念上引導、在實踐中幫助內容的使用者。相應地,圖書產品就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閱讀終端,而成為與讀者的鏈接點。
新型編輯要能為作者、讀者等提供新形式的服務體驗。充分利用在線平臺出版、數字化閱讀等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善于學習,不斷挑戰自我,敢于面對大數據與新技術。編輯要學習在龐雜的信息和飛速的變化中找到一個新的概念,然后以創新的理念,將“內容”簡明、巧妙地組織起來,在無序中建立秩序,找準新的定位,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產品與服務空間,從而創建一種話語權,產生一種影響力。這應該是作為一名內容創建者應有的嘗試與價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編輯應該樹立新的服務意識,把讀者當作用戶去服務,以此開拓我們的事業。
以上所論及的調整,無論從思維層面還是實際操作層面,都是為行業創新服務,也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是從事教育類圖書出版的編輯要深入思考和勇于實踐的方向。
[1]禹衛華.編輯的大數據素養與實現路徑[J].中國出版,2017(05):12-16.
[2]孔全會.信息時代高校教材出版工作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編輯,2017(06):56-61.
[3]杜傳貴.論媒介融合視域下的編輯功能[J].中國編輯,2017(07):9-14.
[4]傅偉中.內容為本、平臺為王——融合發展新常態下出版傳媒企業的樣本研究[J].中國編輯,2017(07):10-16.
[5]毛瑩.高等教育數字出版之盈利模式分析[J].出版參考,2017(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