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欣
(西南科技大學 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那些使用頻率高、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語言詞匯,不僅風靡于網絡空問,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廣泛接納,這些語言我們將其定義為“網絡流行語”。[2]而網絡流行語產生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比如“房姐”這類詞凝練了某個社會熱點事件,“我爸是李剛”這類詞語來自新聞事件中當事人的關鍵言語,還有“屌絲”這類詞純屬網友的惡搞創作。正因為網絡流行語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代表了一種新的語言表達方式,所以它越來越廣泛地融入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日常交流之中。
網絡世界的事物的一大特征,就是鮮明的快餐特色。同樣,網絡流行語也是速食化的。一方面,網絡流行語的誕生和傳播速度很快,并迅速通過網絡從媒體擴散到大眾的日常社交生活當中,而在傳播過程中還會演變出形式不同的變體,體現出極強的派生性;另一方面,這些網絡流行語的生命周期無法持久,甚至很短時間內就迅速降溫直至銷聲匿跡。曾經因2009年春晚播出而家喻戶曉的網絡流行語“不差錢”的消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碎片化閱讀就像難以阻擋的浪潮般進入人們的生活,而如今的網絡流行語基本都是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才得以廣泛傳播,這些平臺的內容經常會受到字數或者界面的限制,所以,網民的意見表達往往只能用較簡練的表達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流于碎片化。如2015年4月13日,一位教師的辭職信引發熱評,辭職的理由僅有寥寥10字主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網友稱這是“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人們更樂于接受這種碎片化的信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相比于嚴肅的文章,顯得更為簡潔與新穎,加上切中過著日復一日的循環式生活的人們內心的痛點,旋即成為當時最火的流行語,隨之被廣泛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當中。
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速度之所以如此驚人,是因為其經常打破語言形式的常規和傳統,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網絡流行語在詞語形式上和內容與表達上的反傳統化,首先表現在許多網絡流行語本身具有的新穎性和感染力,如“雷人”“壓力山大”“山寨”等,這些詞很容易激發人們的感官功能,喚起興奮感。其次,許多網絡流行語會采用漢語、外語諧音音譯,比如“稀飯”代表“喜歡”,“神馬”代表“什么”等等。根據英語的翻譯拆分的網絡流行語代表有“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這是將英文單詞“friendship”(友誼)拆分成“friend+ship”(朋友+船),然后演變而成。傳播過程中還衍生出諸如“愛情的巨輪說沉就沉”“青春的小鳥說飛就飛”“剛飽的肚子說餓就餓”等變體。最后,網絡流行語形式的反傳統還表現在對語言的縮略和變換演繹,比如網絡流行語“人艱不拆”解釋為“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網絡流行語因自身的這種簡潔、凝練、高度概括和深刻蘊含而獲得了巨大的表現力,或直指或隱喻,或幽默或冷峻,或諷刺或引申,產生了普通詞語無法表達出來的種種特殊效果,常常讓人會心一笑又掩卷深思,頗能吸引眼球。[3]
受益于多元開放自由包容的互聯網時代,任何社會成員都有機會參與網絡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也正是由于網絡信息創作主體的多樣化,承載這些信息的網絡流行語就成了表達廣大人民群眾心聲的體現。比如“犀利哥”“經濟適用墓”“蒜你狠”等網絡流行語的創造和使用,就具有典型的草根化。可以說,這些結合了時代議題的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草根文化在網絡平臺上對社會公共事件的參與和意見表達的產物。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塑造健全人格、培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階段。因此,發揮網絡流行語正能量的一面就顯得彌足珍貴。
第一,有利于青少年提高社會參與度,拓展知識視野。物質生活充裕的今天,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期望值不斷提高,青少年也不例外。而那些傳播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天然地具有簡潔新穎的特點,這也使青少年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效果更好。
第二,有利于青少年個性化發展,增強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高校近年來一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最害怕的也是與別人相同,往往與眾不同的行為更會贏得大學生的追捧。[4]青少年利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掘一些詞匯的豐富含義和另類表達,體現出青少年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也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第三,有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在外來文化不斷沖擊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今天,青少年又沒有成型的價值觀,在各種價值輸入的洪流中很容易接受一些不健康的觀點。而正能量網絡流行語恰恰可以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如2016年“十大流行語之一”的“工匠精神”,展現的就是如今浮躁時代下年輕人所缺乏的踏實品質,凸現了干一行、愛一行,愛崗敬業,追求卓越與完美的價值觀。青少年長期使用這些正能量網絡流行語,久而久之,其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網絡流行語現象對青少年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由于其商業化、娛樂化等特征,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負面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第一,容易向青少年傳遞負面情緒。青少年使用的網絡流行語大多具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加上大多社會經驗嚴重缺乏,無法辨別謠言,并且很容易被一些消極的負面情緒裹挾。青少年過度使用這些網絡流行語,會對其情緒產生不良影響。
第二,不利于青少年內涵素質的提升。網絡文化的內容良莠不齊,很多網絡流行語都帶有利己、拜金、低俗、無聊的色彩,價值觀還尚未成型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影響。青少年群體對網絡流行語的過度依賴,也會降低提升自身內涵價值的可能性。
第三,不利于引導青少年形成主流價值觀念。當前流行的很多網絡流行語往往流露出對社會主流觀念的反叛、對抗、頹廢和玩世不恭的態度。例如“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笑”等,這些網絡流行語的廣泛傳播,會加速青少年浮躁心理的形成,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青少年在平時的言語和書寫中,也會自然流露出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否定。
網絡流行語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眾多網絡流行語從虛擬社會到現實世界,經歷一番輪回,也簡明扼要地記錄了當代歷史。[5]廣大青少年應該努力提高是非判斷能力和自身思想素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自覺抵制網絡流行語負能量的一面。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和傳播在網絡輿論監督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相信在國家和政府的正確引導下,網絡流行語一定會有更為現實的積極影響。
[1]CNNIC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28.
[2]李鐵錘.網絡熱詞傳播現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3]陳燕俠.試論網絡熱詞的傳播特征[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01):52-58+78.
[4]高鏡雅,尚云.淺析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群體價值觀的影響——以舊詞新意為切入點[J].知識經濟,2018(01):171-172.
[5]宛婧.淺析網絡熱詞的傳播——以“萌”系列為例[J].新聞世界,2015(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