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芊
(河南廣播電視臺 文藝部,河南 鄭州 450008)
智能手機的興起帶動了眾多網絡視頻APP和短視頻的興起,但萬變不離其宗,網絡視頻和電視節目雖然傳播途徑不盡相同,但優質的內容仍然是吸引受眾的關鍵。處在新時期的電視節目編輯,應積極學習受熱捧的網絡視頻的創新理念與方法,借鑒其優點并將其融入電視節目制作中,以提高電視節目的制作水準,制作出符合時代環境的電視節目。
雖然近年來我國電視節目無論產量還是數量,都已取得了長足進步,電視節目的形式與內容都得到了全面豐富,但從本質而言,許多電視節目的創意都源自國外,比如《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其節目版權都由國外引進。就這兩檔節目的表現來看,引進效果較為成功,但也不乏一些引進節目照搬國外原版節目,并未對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導致節目內容和現實脫節,造成電視節目有形無魂,自然得不到觀眾的認可。此外,新媒體時代的觀眾更習慣利用碎片時間通過移動設備收看節目,而互聯網節目憑借其快節奏的傳播方式與現代觀眾的收視習慣相契合,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網絡綜藝節目和短視頻的興起給電視節目帶來一定的挑戰,同時也給電視編輯許多新的啟示。
蒙太奇手法作為電影藝術中常見的編輯手法,在電視節目的編輯制作中同樣有著大量運用,并且該手法的運用合理與否會對電視節目的精彩程度產生直接影響。所謂蒙太奇手法,也即對現有元素,包含光影、對白、音樂、影像等元素,結合個人意愿進行靈活組合,使原本無實質關聯的元素經過編輯制作產生良性化學反應,表達影像不具備的深層次意義。例如,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講出一段話,聲音可配上觀眾的笑聲,而接下來畫面則是某個觀眾哭泣,這些畫面與聲音可能不是同一時間發生的,但在編輯制作時為了呈現效果,則可創新應用蒙太奇手法,烘托節目效果,抓住觀眾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不得脫離客觀,也不得曲解現實,比如節目畫面中出現了哭泣的觀眾,則需要在后續的編輯制作中給出解釋,否則節目整體邏輯無法緊密銜接,勢必影響觀眾的收視體驗。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基礎為延伸畫外意義,倘若電視節目編輯制作無法實現意義的準確延伸,則勢必將節目剪得七零八落。因此在實際的編輯制作過程中,從業人員需要擁有全局觀、中心意識,靈活調度每個畫面,為電視節目整體內容服務。
電視臺作為我國的主流媒體,積極探索創作優秀的電視節目,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無論媒體如何發展,但改變最多的始終是接收信息的渠道,節目內容永遠都是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在電視節目的編輯制作過程中要樹立精品意識,從剪輯、配音、字幕制作等多方面體現出創造性。為了最終制作出精品電視節目,在編輯制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下足功夫,力爭打造出來的電視節目可以深刻揭示社會的變化規律,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得到觀眾的鐘愛,內容真實、權威、感召力強,并可以深刻反映我們本地的文化特色。
編輯制作精品電視節目,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充分運用電視媒體的基本規律。策劃上創新創造,在節目定位、風格、形式、效果上做好規劃。其次節目風格要獨樹一幟。能吸引人的永遠是有特點的,獨特的風格才能棱角分明,令人印象深刻。最后是內容特色鮮明,選題精準,深度耕耘,利用好本地特色資源,才能擴大觀眾范圍。比如,開播25年之久的《梨園春》,在全球華人圈擁有無數粉絲。
觀眾的審美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新的節目形式和內容不斷涌現,刺激著受眾的感官。在這種現狀下,電視節目的編輯制作應充分了解和學習互聯網節目的制作技巧,借助相應的特效提升節目的創新力,因此相關從業人員不僅要把握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發展趨勢,還需將特效手法用于編輯制作工作當中,同時還應懂得互聯網思維與語態環境,以豐富的文字、聲音表現力制作出符合現代觀眾審美的電視節目。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融合初期,相關監管還未完全覆蓋,網絡流行視頻也不乏大量缺乏正能量,靠標題、噱頭、炒作和惡搞來吸引受眾的視頻,如果任由這類視頻發展,不僅影響受眾的審美,也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設。電視節目編輯在學習網絡技術編輯手法的同時,也應擔負起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順應潮流努力創新,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積極弘揚正能量。
為提升電視節目的質量,要提高對電視節目編輯制作工作的重視,采取創新的方法手段為觀眾帶來更新、更好的視聽體驗。因此,編輯制作工作人員應當深知新媒體時代觀眾的內心所需,以順應時代發展的眼光去打造精品電視節目,實現電視節目編輯制作的內容與形式的創新。
[1]陳菊.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后期制作和編輯[J].西部廣播電視,2018(02):136-137.
[2]郭亞軍.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編輯的發展[J].新聞傳播,2017(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