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進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7)
港臺地區的影視動畫產業的發展并沒有肥沃的土壤。從地理范圍來看,港臺兩地地理范圍狹窄;從歷史發展來看,香港和臺灣地區歷史上長期是外國的殖民地,受外來的思想和文化影響較大。因此,其影視動畫的整體風格受到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帶有濃重的外來色彩,針對的受眾群體比較小。其次,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港臺地區與英美等國家聯系更為密切,并且港臺兩地對外政策開放,外來動畫幾乎能毫無障礙地進入本地市場。在全球的影視動畫市場上,美、日、韓三國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而當地政府又長期對該行業沒有出臺相關政策扶持,以致其影視動畫產業市場長期受到美、日、韓等動畫強國的文化傾銷,大大地擠占了本土市場份額,使本土的影視動畫產業發展受限,本土動畫產業發展緩慢,賣座不佳。
雖然香港和臺灣有悠久的動畫產業發展歷史,為美、日等動畫強國進行動畫代工確實為港臺地區培養出了一批動畫人才。但由于其長期發展依附于美、日等動畫強國,并且其影視動畫風格深受外國影響,因此其動畫人才在技能上長期專注于“畫功”的培養,注重效率與品質,從而忽視了內容的創意性,同時也造成了在人才培養方面對原創性的重視不足這一缺陷。
同時其產業鏈各個環節存在相互割裂的情況,進一步導致影視動畫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資金和創意的流失,嚴重影響產業發展。以臺灣為例,當今較為成熟的一種模式是“漫畫—動畫(電腦游戲)—衍生品—讀者/觀眾”,產業鏈各環節間相互關聯且層次分明。但是臺灣影視動畫產業鏈有三種方式:一是“漫畫—讀者”,這種方式直接通過出售漫畫獲利;二是“動畫—企業注資”,動畫需要的投資壁壘高,臺灣動漫大多采用企業直接注資動畫片生產的方式;三是“衍生品商家—購買部分動漫形象—消費者”,衍生品制造商通過購買動漫形象符號運用于衍生產品,實現動漫產業的再生產。整個動漫產業各個環節割裂開來、各自為政,沒有環環相扣的聯系,缺乏互補的形態。
在如今的社會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既能直接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又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世界范圍來看,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已經相當明顯。鑒于影視動畫產業愈加重要的社會地位,港臺地區政府對影視動畫這個以往忽略的產業也開始積極扶持,利用一些舉措來促進本地影視動畫產業的發展。例如,香港政府通過推出中學生教材、舉辦青年人漫畫交流研習營、為畢業生提供在數碼娛樂業的在職培訓機會、開展“創意智優計劃”、設立動漫基地、設立動漫文化藝術社區等具體舉措推動影視動漫產業發展。而臺灣地區政府也通過建立電影輔導金機制、成立“數位產業學院”、制定促進地區影視動畫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等助推臺灣地區影視動漫產業轉型。
漫畫改編為影視動畫,一方面,漫畫原有的受眾大部分會轉化為影視動畫的受眾,因此動畫不用擔心受眾的問題,從而降低了動畫投資風險,減少了動畫公司的生產壓力;另一方面,同樣的內容,通過動畫的形式傳遞,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反過來進一步宣傳了漫畫產品。港臺地區的影視動畫產業大量地利用漫畫改編為影視動畫,如由《老夫子》系列漫畫改編制作成《七彩卡通老夫子》等系列動畫;1990年香港《明報》副刊《小明報》的連載漫畫改編制作而成大家耳熟能詳的《麥兜的故事》,這些由漫畫改編的影視動畫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利用明星效應進行影視動畫產品宣傳在美、日等國的動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由于缺乏電影大師、原創性和核心思想,和美、日等動畫強國比起來,港臺地區的動畫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除了在深入人心的動漫角色上做文章外,港臺地區的動畫在配音方面善用明星效應,利用大量的明星配音,借助明星人氣匯集動畫人氣,實現票房,開拓市場。如吳君如和黃秋生為“麥兜”系列動畫配音;謝霆鋒、任賢齊和韓雪為《風云決》配音;杜汶澤和曾志偉為《老夫子動畫大電影:反斗大偵探》配音。
港臺地區的行業協會對影視動漫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促進影視動畫產業發展,港臺地區成立了眾多具有針對性且較成熟的行業協會。臺灣有諸如臺灣動漫畫推廣協會、臺灣游戲產業振興會、動畫產學共同開發聯盟等。[1]香港也有成立于1997年的香港動漫畫協會。這些行業協會不僅宣傳執行政府有關影視動畫的政策,督促行業發展,而且通過自身的社會影響力,舉辦大型活動、開辦影視動畫相關課程、進行品牌推廣、培養人才,成為溝通政府、產業與消費者的“橋梁”。
雖然港臺地區影視動漫產業無論在市場還是在產業鏈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其運作模式也有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1]王永興.閩臺動漫文化產業政策比較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