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箐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對于傳統電視媒體而言,主要的人才資源來源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畢業生,這些優秀的畢業生能夠承擔各級電視臺、廣播電臺、出版與宣傳部門、影視文化制作傳播公司,甚至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各項媒體工作,包括影視后期制作、影視及動漫編劇、攝影和攝像、現場采訪和出鏡,除此之外,還可以勝任專題片、紀錄片、廣告、社教、新聞、MTV節目等的攝制、導演、制作、編輯和策劃采訪工作。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自設置開創以來,一直致力于培養優秀的廣播電視編導人才,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專業內容的設置和課程要求上,一直沒有出現與新媒體相關的內容。從2012年以后,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的培養,大部分關注的焦點在于培養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的模式、能力培養的手段以及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而大數據對人才培養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少有人提及,至于利用融合媒體培養人才、提高人才能力的則更少。
媒體融合作為當前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擴大宣傳文化陣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方式,也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現實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針對媒體融合這一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總書記再三強調,隨著新時代形勢的不斷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加強創新機制、體制、業態、手段、方法、形式、體裁、內容、理念的力度,增強時效性和針對性。習總書記的指導意見高屋建瓴,論文內容對傳統媒體融合的問題深入淺出,同時也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當前的國內形勢下,自媒體作為新生產物,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傳統媒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成為新時代下必然的要求。2017年11月,上百家媒體在無錫相聚,針對媒體融合這一時代趨勢進行了細致而深刻的研究和討論。參加會議的傳統媒體單位大都是在媒體融合過程中緊跟時代形勢,勇于創新,積極嘗試和推進媒體融合,同時取得了較大成效的單位。這些單位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和成果。從發言的內容和參會單位的分布來看,走在國家前列的當屬江蘇南部的媒體融合轉型。江蘇南部很多優秀的高校,其立足于江蘇,面向長三角地區,進行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和服務,使人才適應自媒體發展趨勢,同時適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在人才培養模式、能力培養等方面作出了積極嘗試,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
在我國當前的形勢下,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才培養和人才目標定位也應該隨著時代發展重新商議和定位,同時,由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就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人越來越多,而社會相應工作崗位數量并沒有明顯增多,結構性的矛盾也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比如,地方電視媒體比較火爆的長三角地區,由于電視媒體屬于體制內單位,招聘門檻很高。蘇南地區人才濟濟,對傳統媒體有關崗位的競爭尤其激烈,應聘者不得不面對較高的學歷要求、嚴苛的實習經驗等等招聘要求,從而導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在競爭中落敗。因此,地方高校應該順應國家形勢,解決就業選擇問題,幫助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調整定位,作出合理選擇。
本文選取了蘇南幾所改革成功的高校,進行舉例分析研究。這些高校普遍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將適應新媒體單位工作能力正式納入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該培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具有正確政治方向,具有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高度責任心,品德、智力、體力全面發展,具有優秀的組織、策劃能力,能夠勝任企事業單位、文化傳播公司、新媒體公司、廣播電視新聞機構等節目的編導、策劃、拍攝、采寫等工作的新時代復合型領軍、領導人才。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高校明確地將新媒體公司提到了與傳統媒體并重的高度,這體現了高校順應國家形勢作出的努力。
回到當前形勢,新媒體公司同樣是優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的一個優先選擇。尤其是蘇南地區的經濟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文化產業發展十分昌盛,很多新媒體公司都選擇在蘇南地區創辦和發展,編導專業人才在這里也具有很大的選擇空間。盡管蘇南經濟十分發達,但是大多數傳統媒體的流量和收入仍呈現出大幅縮水和下降的態勢,甚至某些傳統媒體單位發不起工資,員工工資待遇下降,導致編導專業人才不再把傳統媒體作為第一選擇。比如,編導專業畢業生如果以非事業的身份進入電視媒體,每個月的收入不會超過3000元,而且付出更多,升遷難度較大。而蘇南地區的大部分新媒體公司工資標準都是5000元左右,同時相對自由,升遷的機會也比較多。
設置高水平的課程才能切實培養優秀人才。為了順應媒體融合的新形勢,加強對編導專業人才的培養,重新規劃課程設置,將新媒體內容納入課程建設體系,從而幫助編導專業學生更好地了解新媒體的相關內容。
我國當前的形勢下,新媒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課程設置應該將新媒體納入課堂內容,以適應時代需求。之前課堂的主要內容都與傳統電視媒體有關,傳統課程包括微電影創作、電視畫面編輯、電視節目創意與策劃、專題片與紀錄片創作、廣播電視寫作與采訪、非線性編輯、視聽語言、電視攝像、電視節目編導、影視美學、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藝術學概論、廣播電視傳播概論等等,可見電視媒體所占的比重較大。在新時代,應該重新設置課程內容,調整課程學時,添加新媒體或者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等相關課程內容。
過去的人才培養往往偏重于理論研究能力,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是相關課程的設置或者相關活動的舉行都比較欠缺。在自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大量新媒體形式涌現并呈現上升態勢。新時代背景下,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向“新媒體知識+人文基礎知識+傳統技術”的方向發展。具備新媒體的工作能力會是提升學生寬口徑就業能力、拓寬學生就業面的不二法門。
針對相關課程的設置,在選修以及其他拓展類的課程設置上,應該追求廣度,而不是追求深度,讓學生對這些課程達到有所了解的程度就可以。具體地講,可以下調現代公關禮儀、影視市場營銷、廣播電視口語表達、電視主持藝術、形體訓練等課程的學分,這樣就可以保證編導專業人才在核心專業課程上的“專”和輔修課程上的“雜”。
在新時代,媒體融合要求編導專業人才對眾多媒體形式和媒體內容爛熟于心。在過去,實踐課程大都集中在紀錄片、微電影、廣播電視等領域,這與培養目標主要與電視媒體有關。除新聞外,傳統媒體大都是專題類節目,過去這類節目深受人們喜愛,加強這些方面的實踐無可厚非。但是,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人們不再有時間和耐心坐在電視前觀看電視節目。相應地,短視頻由于短小、內容緊湊、視覺沖擊力強等特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各大新媒體公司也都重視短視頻的開發和推廣,這也對編導專業人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媒體融合作為當前我國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傳統媒體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重要人才供給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必須順應形勢,積極利用新媒體優化課程設置,培養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