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琨
(西安培華學院 傳媒學院新聞系,陜西 西安 710125)
“全媒體”的概念在學界并沒有被正式提出。我們首先要關注這個時代的特征,“全媒體”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信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還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收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
在全媒體時代,由于獲得信息資源的便捷性,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原創新聞信息的價值更加受到人們的推崇。將此概念延伸到日常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書本的基礎上,主動利用全媒體來挖掘更多的“藍海資源”。
本文以外國新聞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例,分析在全媒體時代學生應該怎樣學習新聞史,教師應該如何教授新聞史。目前,在新聞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教學框架陳舊、方法陳舊、教學重點不突出。從教學思想上看,“就史論史”割裂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難以達到新聞史教學的真正目的。此外,教材過于厚重,雷同現象嚴重,編纂方法缺乏新意也是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創新的構想和建議。
1.教師應將課程中涉及的重要史實、最新的發展充實到日常教學中。單就教材來說,學習新聞史本身就是枯燥無味的,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立足于講解課本的基礎上,補充最新發展的前沿和動態。新聞史的教學應該與時俱進,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到新的發展動態,然后及時向學生介紹學術前沿的發展,使他們既能夠理解歷史又能把握現實。學習歷史的目的也是為現實的新聞事業服務。縱觀今天的新聞事業和過去的歷史也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如何培養學生以一種持續和動態的眼光來看待新聞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串聯史實的能力。
2.教學方式以問題意識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學習新聞史是一個不斷認識、反思甚至是質疑歷史的過程。因此在學習每章內容之前,教師不妨給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或文獻的方式自學或預習提前預熱。問題的難度視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定。此外,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提問,這樣不僅能夠時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增強其思辨能力。學生從問題的提出直到最終的解答,在無形之中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在學生慢慢適應這種學習方法后,可以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這是對其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3.課堂實踐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表演與講解成為主角。在一次2課時的課堂中,教師應分配好理論講解與鍛煉學生口語表達和思維能力的時間。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歷史中的新聞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教師可以讓學生來扮演某一新聞人物,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和語言來敘述。這樣的表演與講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那些具有表演能力和表演欲望的學生得到施展的舞臺。理論課教學培養的不是書呆子,而是具備各方面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4.突出案例教學,將歷史講“活”。在教學改革環節中,學校重點強調了教師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突出案例教學。教師應該借助網絡資源搜集最新案例,并應用到課程教學中。學生一般對理論課程的學習提不起興趣,作為教師就應該找準理論知識的切入點,在引起學生的興趣后,再適時地聯系實際進行講解。按照學校的要求,在小范圍內對學生進行案例教學指導,學生對老師的提問或命題進行答辯和解讀,每節課都有學生輪流作為老師的助手參與主持和點評。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能夠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1.學生學習新聞史應掌握中外結合和橫向比較的方法。新聞史的橫向比較是運用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一原理,將學習的某一個或某一段新聞史提升到整個人類新聞業發展的宏觀層面來考察。因此對于學生來說,要搞清楚哪些是共性現象,能夠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所借鑒和學習;哪些是特定時期、特定環境的產物,從而確定我國新聞事業在世界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教訓,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比如,西方新聞史上著名的“黃色新聞”表現手法,對于它的評價可以結合今天我國都市報的表現手法和技巧,組織學生閱讀和搜集相關材料,讓他們通過自學比較得出結論和啟示。
2.學生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資源主動挖掘未知領域。在信息化時代,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利用網絡這一“藍海資源”挖掘更多的信息,這可以培養學生的原創能力與聚合能力,也是為畢業論文資料和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依托圖書館、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學生科研創新創業活動,以精心設計的問題、任務為導向,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團隊攻關,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團隊交流合作的熱情,完成一定的學習、實踐任務,并將學生的課外作業、作品、論文等納入課堂討論,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思考、尋找解決辦法。通過學習、討論、實踐循環往復,互動演進,不僅可以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新聞采寫課程的知識,洞悉其中的關鍵,而且還能夠幫助其觸類旁通,把握規律,知行合一,激發創新能力,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在全媒體時代的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
3.學生學習新聞史應學會描摹和復現史實。學習新聞史要將史實置于特定的環境中描摹和復現,特定時期的史實反映的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在每次新聞史課后,學生應及時描摹當天學習過的史實,勾勒大致發展脈絡,以時間脈絡或是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為線索進行描摹,這樣有助于有效掌握當天學習過的史實,在下次上課時可以進行復現,相關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發展脈絡都可以嘗試以復現的形式進行。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增加學習興趣,也可以溫故知新,同樣可以將自身代入當時的歷史發展情境中,設身處地感受那一段史實。
4.學生學習新聞史應帶有批判的眼光。學生應對學習的史實有基本的態度,時代在變遷,事物在發展,很多歷史現象只是特定時代、特定背景的產物。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對于史實的講解僅需做一些客觀陳述,不要妄加判斷,最后的結論可以由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而得出。在探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時,應該堅持專業主義精神。當然,我們在教學中,也不能一味地盲從史實,應該帶著批判的態度去學習。綜上所述,在全媒體時代,教師和學生只有在“教”與“學”方面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聞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采用一定的方法來教學,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來學習,最終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5.學習新聞史有助于認識人文精神的內涵。新聞學屬于人文學科,集中表現了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而每一段歷史都是由特定的人物、事件等等構成的,因此任何歷史教育從根本上講都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通過傳授歷史知識,使受教育者在認識世界、認識和適應社會、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能力和審美能力等方面得到發展。
[1]洪佳士,陳亮,馬妍妍,李駿,朱繼勇.全媒體環境下新聞學專業就業動向與教改對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1(04):06-08.
[2]張昆.橫向發展——新聞史研究的新維度[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04):19-20.
[3]王笑園.創新高校新聞史教學改革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