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
摘要:本文以彩禮返還制度為研究對象,從彩禮立法回顧入手,分析我國彩禮返還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相關立法建議。
關鍵詞:彩禮 立法現狀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2-0066-03
彩禮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男女婚姻中男方給付女方彩禮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不強制性的義務,給多給少,根據當地經濟水平給付。廣大城市鄉村都有送彩禮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一度不提倡送彩禮的習俗,也曾一度扼殺這種習俗,但是結婚送彩禮的現象仍相當盛行。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送彩禮的習俗大量存在。由于法律對彩禮沒有規定,使得人們在處理彩禮糾紛時無法可循,產生的糾紛無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極容易產生社會矛盾。
一、彩禮的立法現狀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到2003年,我國對彩禮的立法一直是空白,對彩禮采取不承認的態度。直到2004年,《婚姻法解釋(二)》出臺,才涉及對彩禮的規定。而在出臺彩禮的規定以前,我國存在大量的彩禮糾紛,最高法院和司法部有一些文件涉及彩禮問題,主要是規定買賣婚姻的彩禮、借婚姻而索取彩禮的解決辦法。
從1979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中第一部分第三點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對結婚時女方要求男方拿出一定的財物作為結婚條件不再認為是買賣婚姻,這意味著法律的放松。于是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彩禮習俗在改革開放后又流行了起來。但是國家仍然在對彩禮這個問題上采取不支持、不鼓勵的態度,認為結婚要彩禮是陋俗。雖然這樣,國家對彩禮不再采用高壓手段,而是尊重古老的彩禮習俗,正是這種理解的態度,讓彩禮納入法律規定范圍將來得以實現。
1984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下文簡稱《民事政策意見》)第十八條關于借婚姻而索取財物的規定中,規定雙方婚姻關系較短和送禮方生活困難的,送禮方要求返還彩禮的應當支持。
1989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十條關于婚前贈與的規定直接沿用 1984 年《民事政策意見》的規定。
1993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十九條規定具有突破性,即規定借婚索取財物和彩禮如何區分,如果無證據證明是結婚索錢物的,一律認定為贈與,即現在立法所說的彩禮。
2004 年開始施行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1)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2)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前款第(2)(3)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二、我國彩禮返還制度的不足
(一)彩禮范圍不明確
對彩禮范圍的規定,現行法律沒有詳細規定,也沒有具體概念的界定。這使得司法實踐中處理彩禮的糾紛非常棘手和麻煩,造成同一案件法院有不同的判決,這讓當事人感覺不滿和疑惑。事實上是由于法律在這方面沒有規定范圍,究竟哪些是屬于彩禮,哪些是贈與錢物沒有規定。有認為數額較大的錢物為彩禮的,但是不同地區經濟狀況不一樣,所以對數額較大認定也不一樣;也有認為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送的錢物才是彩禮,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有不舉行婚禮的;也有認為訂立婚約時一方送給另一方的才是彩禮,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無婚約的而給付錢物的也不少;也有認為一方以結婚為目的,平時送給另一方的錢物為彩禮;也有認為在處朋友過程中,一方為取悅另一方平時送的錢物為彩禮等。認定標準非常多,但沒一個統一標準使得無論舉行婚禮或者沒有舉行婚禮,一方給另一方的財物都有認定為彩禮的可能。這使得在處理彩禮返回時造成困難,彩禮范圍的確定問題亟待解決。
(二)缺乏明確的訴訟主體
對于彩禮糾紛中訴訟主體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誰是訴訟主體,在司法實踐中訴訟當事人有結婚的男女雙方,也有男女雙方的父母或者近親屬,法律對有權要求返還彩禮的當事人沒有詳細規定,這使得只要跟彩禮有關的人都可以作為當事人。因為一般來講,男女結婚時,經濟基礎都比較薄弱,有些甚至沒有經濟基礎,一般是靠父母或者近親屬,比如兄弟姐妹救濟,如果這些家庭成員沒有分家另過,則就是拿家庭成員的共同財產作為彩禮送給另一方。如果發生彩禮訴訟,結婚的男女是當事人無疑,但是如果結婚男女一方不愿意訴訟解決彩禮糾紛問題,而其父母或者近親屬則想追回彩禮,把收取彩禮的一方告上法庭,他們可以作為當事人即訴訟主體,因為這彩禮畢竟是家庭成員的共同財產,他們追回自己的財產理應支持。問題是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訴訟主體是誰,這使得訴訟主體繁亂,帶來訴訟麻煩。
(三)沒有引入過錯責任
我國對彩禮返還立法比較籠統,一方面是沒有規定當事人主觀過錯來決定返還彩禮的比例。我國《婚姻法》規定,只要婚姻締結沒有成功,接受彩禮的一方就應當返還彩禮。一般來講,婚姻沒有締結成功肯定有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婚姻締結中,一方發現送彩禮的一方隱瞞自己有法律禁止結婚的疾病,而造成婚姻關系沒有成立。這明顯是送彩禮的一方過錯而造成婚姻關系沒有成立,卻要求沒有過錯的受送彩禮的一方全部返還彩禮有悖于《民法》的公平原則。如果接受彩禮一方是女性,婚姻締結失敗對女性造成傷害非常大,對女性以后婚姻有不利的影響。而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對過錯方有相關的懲罰規定。離婚分有過錯和無過錯情況,但是彩禮返還沒有引入過錯原則的規定,不能不說是我國彩禮制度的一個缺陷。又如,送彩禮的一方背叛接受彩禮的一方與他人結婚,送彩禮的一方的有過錯也要求沒有過錯的一方返還彩禮,肯定是有失公允的。如何解決彩禮返還情形中無過錯責任和有過錯責任彩禮返還問題,是法律亟待解決的問題。endprint
(四)沒有涉及彩禮返還的時間條件
我國現行的《婚姻法解釋(二)》的規定,如果雙方已經辦理了結婚登記,但沒有共同生活的,送禮方可要求返還彩禮。但是現實生活中,當事人雙方如何證明共同生活確實難以舉證,要求返還彩禮的一方,肯定舉出種種證據證明沒有共同生活過,受禮的一方也會舉出種種證明共同生活過。如何甄別,確實給法官帶來認定上的困難。這時全憑法官個人素養行使自由裁量權。這容易造成判決失誤和不公,使得當事人不服,對司法公正失去信心。有些彩禮糾紛是送彩禮幾年后才開始要求返還的,雙方當事人辦理了登記結婚,但是又沒有共同生活的,因一方因工作或學習等原因不能和另一方在一起共同生活。比如一方在辦理了結婚登記后即出國留學或者工作,另一方不能跟隨的情況下,苦等另一方幾年,但是雙方再沒有當年的感情而導致離婚的不少,這種情況自然是彩禮送出幾年后,送禮方才開始要求受禮方返還彩禮的,由于法律沒有彩禮返還時間的規定,致使苦等對方幾年的一方,比如女方,白白耗費青春,卻還要返還彩禮給對方,實在難以接受,也不公平。所以立法上如何界定彩禮返還彩禮時間,確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彩禮返還規定的完善建議
(一)明確彩禮范圍界定
針對目前法律對彩禮沒有明確概念界定的問題,應該完善彩禮方面的法律規定。本文認為,彩禮是男女雙方結婚為目的,一方自愿給付另一方的財物,財物包括現金和實物。比如男女結婚,男方為迎娶女方而給的財物,也就是俗稱的聘禮,聘禮有實物也有現金,在解決這類彩禮糾紛的時候應當全額返還給男方,實物不能返還的應當折價返還。但是需注意聘禮數額大小認定,不能認為數額小而不返還給男方。因為不同地區、不同的人,經濟狀況不一樣,有人100元錢感覺數額大了,有人1000元都感覺那是小數目,不值一提。至于男女相處期間一方給一方的財物,不作為彩禮為宜,應當作為贈與處理;男女舉行婚禮儀式上親朋好友贈送的財物,也不作為彩禮處理,應當認定為贈與處理。至于男娶女嫁中,有時會出現女方逼男方給付一定的錢財才嫁給男方,則更應當認定為彩禮。彩禮認定還需注意,女方帶來的嫁妝,應當不認定為彩禮,除非這嫁妝是用男方送的彩禮購買的,則認定為彩禮。至于男女一方給另一方的信物,也不作為彩禮。總之認定彩禮標準是男女以結婚為目的,一方給付另一方的財物,即聘禮。
(二)明確訴訟主體
關于彩禮返還糾紛訴訟中訴訟主體確定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彩禮通常是用父母也就是家庭成員的共同財產作為彩禮,通過媒人或者中間人送給一方,給付的彩禮是家庭共同財產。既然是家庭共財產,就包括父母和近親屬的財產,他們理當作為當事人也就是作為訴訟主體。但是,司法實踐當中,訴訟主體往往會以結婚的男女出現,這有悖于《民事訴訟法》訴訟主體的規定。因為,如果結婚男女是以家庭成員財產作為彩禮,僅以結婚男女作為訴訟主體維護自己的權利則不合適,應當是男女雙方各自的父母或者其近親屬作為訴訟主體為合適。
另外,作為接受彩禮的一方,自己取得的彩禮可能不是個人獨占,有可能把彩禮給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這些拿走彩禮的人都是彩禮的共同受益人,如果僅把接受彩禮的一方作為訴訟主體,顯然有失偏頗,不利于保護原告合法權益。因為如果接受彩禮的一方是一個無經濟來源的人,那么勢必給送彩禮的一方追回彩禮帶來困難,或者不利于勝訴后案件順利執行。因為法律對彩禮返還糾紛訴訟主體確定的疏忽,相關權利人遇到這類情況如何參與到訴訟中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呢?本文認為,法律應當規定彩禮返還糾紛訴訟主體是彩禮相關的權利人,權利人可以是結婚男女,也可以是各自的父母或者近親屬,即家庭成員。如果一方沒有父母或者近親屬,誰出財物作為彩禮誰就是訴訟主體。總之,彩禮訴訟主體就是彩禮相關的權利人。
(三)引入過錯制度
彩禮返還制度未引入過錯制度。本文認為,應當引入過錯制度。從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規定知道,彩禮返還沒有考慮過錯因素,僅僅以辦理結婚登記作為返還彩禮的依據是不夠的。該解釋規定法院可以采用判決的方式要求受彩禮的一方返還彩禮,貌似保持了男女平等,但是對于保護無過錯方來講又是一種不平等。男女雙方自愿訂立婚姻契約,在這份契約中,如果受彩禮的一方沒有違約,即沒有過錯,就沒有義務返還彩禮給違約一方。相反,送彩禮的一方違約,當然要負違約的相應責任,接受法律的懲罰。因此,在處理彩禮返還糾紛中,應當以雙方的有無過錯和大小來承擔返還彩禮的責任。返還的彩禮數額應當根據雙方過錯程度,按比例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受禮方完全過錯,則全額返還彩禮;如果送禮方完全過錯,則無權要求返還彩禮;如果雙方同等過錯責任,彩禮則按過錯的大小,返還相應的數額。
如果雙方離婚送禮方要求返還彩禮的,應當比照《婚姻法》第四十六條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來區分送禮方的責任,以確定返還彩禮數額。如果送禮一方無過錯,則酌情返還彩禮,如果結婚年滿10年,送禮方則不得請求返還彩禮。
所以,在《婚姻法》中引入彩禮返還制度的過錯原則立法,并根據男女雙方過錯程度確定返還的數額在司法實踐中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上的意義,也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
(四)以時間作為彩禮返還的適用條件
關于彩禮返還,我國《婚姻法解釋(二)》規定了返還條件,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而取得的彩禮一律返還;再次就是雙方辦理了結婚登記但是沒有共同生活的,彩禮應當返還。但是結婚登記多久可以要求返還彩禮?法律沒有規定。這樣使得一些結婚登記了幾年,但沒有共同生活的要求返還彩禮的情形具有不公平性,如上面第二大點以及第四小點的例子,對苦等對方的一方具有不公平性,所以引入以時間作為彩禮返還的適用條件具有必要性。本文認為以結婚時間長短作為要求返還彩禮的時間規定,應當是自結婚5年內提出返還彩禮的要求。5年時間作為返還彩禮的規定具有合理性,因為如果確定返還彩禮的時間過短,比如2年,有些以占有彩禮為目的人故意跟對方結婚而又不愿意跟對方共同生活的人認為2年時間不長,熬過2年,彩禮就歸自己了。而規定為5年增加了時間成本,降低了騙取彩禮的幾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