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王中偉
(塔里木大學 人文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中國各大電視臺利用電視對傳媒文化進行引導是當代社會的大勢所趨,而中央電視臺(以下簡稱“央視”)作為中國電視臺的旗手,一直以來都在嘗試通過文化類電視節目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而讓受眾普遍建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例如,通過《百家講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電視節目,試圖將中國傳統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搬上熒幕,在當下嘈雜喧囂的娛樂洪流中,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芬芳,彰顯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底蘊。那么《國家寶藏》一經推出是如何成為中國年度電視綜藝節目中的一匹黑馬的?
一檔節目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欄目組的策劃和籌備,而《國家寶藏》的節目策劃最引人注目的創新點當屬對國寶前世今生故事的現場演繹。
前世故事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眼球,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巧妙地運用了虛實相生的美學手法,這也表現出《國家寶藏》節目組在電視美學上的探索與追求。在如何創造意境的問題上,虛實相生是“最基本的指導原則,也是最基本的藝術方法”。[1]在美學領域,所謂“虛”是指“空白”“未定點”,“作品結構中留下的意義空間,用以激發接受者的想象”,而“實”就是“已經寫出的部分”。[1]“虛”與“實”共生交融、互為依存,而虛實相生自古就被看作藝術水平的重要表征,如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畫論家方薰就說過:“作一畫,墨之濃淡焦濕無不備,筆之正反虛實、旁見側出無不到,卻是隨手拈來者,便是工夫到境。”[2]前世故事,在制作精良的舞臺背景下,國寶守護人以話劇的形式現場演繹發生在那個年代的國寶傳奇故事,能夠讓觀眾切身感受到該國寶的歷史故事和文化淵源。這樣既保證了節目的娛樂性,又能給人雄壯、高昂的民族自豪感。“說古”還是為了“今用”,為了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國家寶藏》在前世故事之外還使用今生故事。今生故事是指健在的文化傳承人和守護者講述自身的真實經歷,從而讓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并參與到他們的工作之中,一起為延續中華文化的火種添磚加瓦。
通過前世故事與今生故事的有機結合,《國家寶藏》成功地將“古為今用”融入節目創作之中,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古為今用”是藝術創作的一種重要方法,即通過加工歷史事件來為當下服務。《國家寶藏》通過前世故事與今生故事相互融合的方式,讓古與今在對立之中產生統一,在追溯文化根脈的過程中試圖獲取構建當下文化體系的信心,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如今,選秀在全球范圍內日漸走向大眾化、平民化和普遍化,在我國同樣如此。現代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引領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和接收內容,其中電視的地位尤為突出。目前,在我們所處的讀圖時代,“栩栩如生的形象建構了電視的支配性地位”,電視成為“大多數人最重要的信息接觸渠道”。[3]對于選秀而言,電視更是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有人認為電視是“平民選秀的‘始作俑者’”,因為“電視所能造成的煽動性和情緒效果是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的,而這正是娛樂選秀節目所需要的”。[3]當下,我國的選秀節目繁多、形式各異,但都是以人為主體,而《國家寶藏》獨樹一幟,以物作為主體,人只不過起著介紹、引入、點評、烘托的輔助作用,國家文物才是節目的主角和核心。按照節目規則,在每個博物館推舉的3件國寶之中,只有1件國寶可以入駐故宮的《國家寶藏》特展之中。觀眾可以通過CCTV《國家寶藏》的官方微博、微信進行互動投票。也就是說,是投票觀眾決定了哪些國寶最終能夠成功入駐故宮。包括在每件國寶的前世故事與今生故事演繹完成之后,國寶守護人和今生傳承人會宣誓并獲得守護印章,這其實就是在為他們各自守護的國寶拉票助威。
《國家寶藏》將平民選秀改造為國寶選秀,既迎合了當下風靡全球的選秀熱潮,也進行了大膽而討喜的創新。正如前文所說,《國家寶藏》的節目定位是弘揚華夏文化,讓受眾從中獲取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國家寶藏》節目組開通微博、微信互動投票的目的是希望讓盡可能多的觀眾參與其中,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由此從單向度轉變為雙向度,實現了對科普類節目、選秀類節目的雙重超越。
眾所周知,科普類節目的制作難度很大,不僅耗力、耗錢、耗時,還可能因缺乏創新性、娛樂性導致收視率極低。所以大多數節目組都不會鋌而走險,往往傾向于制作娛樂綜藝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甚至有的節目還將觸角伸向孩子。由于娛樂綜藝節目通常不惜花費重金請來當紅明星或當紅明星的孩子,而且采用更為保險、更加契合大眾文化消費心理的節目模式,所以收視率一般都不低。但是這種節目最終僅限于娛樂受眾,生于收視率,也亡于收視率,它們產生的社會效益微乎其微。
通過重新梳理近年來央視的各類節目,我們不難發現央視在著力發展文化科普類節目。這類節目重點關注傳統文化,體現出對人與人性的濃濃關懷,同時又不失娛樂性。在現代傳媒的發展過程中,實現科普性與娛樂性的完美契合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磨合過程,而《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讓我們看到了雛形,《國家寶藏》則是發展至成熟期的一種表現。它將大氣磅礴的國寶重器展現在觀眾面前,并精心設計了國寶的前世與今生的傳奇故事。我國的老百姓向來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傳奇故事。《國家寶藏》利用當紅明星和老戲骨在舞臺上演繹傳奇故事的形式很像中國傳統的戲劇演出模式,觀眾坐在臺下,演員站在臺上,這本身就是文化尋根的一種表現。
通過考察《國家寶藏》在傳播視角、傳播模式、表現手段等方面呈現出的特點,可以看出該節目想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主動走向廣大受眾的意愿和努力。《國家寶藏》通過國寶守護人的講述與演出,采取的主要模式是以舞臺劇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由傳承人講述國寶的今生故事。《國家寶藏》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幽默手法精心包裝器物的前世今生,構建了一個個跌宕起伏、生動風趣而又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讓受眾既見識了中國傳統器物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得天獨厚,又讓他們深受感動,濃郁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事實證明,如果想把受眾重新拉回屏幕前,講壇類、科普類、鑒寶類等傳統文化節目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而《國家寶藏》以一騎絕塵的收視率和關注度為之提供了一個鮮活而有力的參照系,甚至可以說它顯示出傳統電視文化娛樂節目的未來發展方向,代表著這類電視節目全新的形態和可能性。
[1]夏昭炎.意境概說:中國文藝美學范疇研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23-124.
[2]方薰(清).山靜居畫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30.
[3]鄭欣,等.平民偶像崇拜:電視選秀節目的傳播社會學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