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君,楊勁松,朱蒙蒙
(1.華南師范大學;2.江蘇省射陽中學)
核心素養將成為今后指導教學的風向標,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要素。其中,政治認同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需要培養的首要素養。要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首先要明確其概念內涵。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政治認同的結構、功能、類型、形成機制等方面,單獨對政治認同概念進行研究的很少,而正確理解政治認同概念是研究的邏輯起點。對高中政治教師而言,只有正確認識政治認同的含義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一素養。
政治認同是一個合成詞,由“政治”與“認同”兩個詞組成。“認同”是核心,“政治”限定著范圍。要準確理解政治認同這一概念,需要先對“認同”的概念進行辨析。
“認同”一詞起源于拉丁文idem,即相同的意思。最先使用“認同”這個概念的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之后哲學、社會學、政治學也在各自領域把認同作為研究重點。
現有的研究對認同概念的界定主要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次進行的。
在認知方面,認同主要表現為認可兩種不同事物的同一性。如《新語詞大詞典》將認同定義為:“把兩種不同事物看成同一的,可以替代的事物。”《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詞典》將認同解釋為:“群體中的成員在認知與評價上產生了一致的看法及感情。”側重點都在認知的一致性上。
在情感方面,認同的主要含義是心理上的趨同或情感上的一致。如《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中將認同定義為:“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梁麗萍在《中國人的宗教心理》一書中指出認同是個體心理上對某種身份意義的肯定,這也是從情感角度解讀認同的概念,但她更加側重于情感上的歸屬感。
在行為方面,認同主要表現為模仿他人的行為模式。如《新聞學大辭典》將認同定義為:“個體主觀上把自己歸屬于某一群體,并在思維模式或行為模式上向該群體看齊的過程。”李素華在《政治認同的辨析》一文中,對認同從兩個維度進行定義,其中一個是“自覺地以所認可的對象的規范要求自己,按所認可對象的規范行事。”
綜上所述,認同概念的含義是:因認知到兩者具有一致性而內化為趨同的心理特征并最終外化為行為上的一致性。
最先提出政治認同這一概念的是美國政治學家威爾特·A·羅森堡姆,他將政治認同闡釋為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地理區域和團體,并強烈要求自己效忠、盡義務或責任于這一單位和團體。
國內的一些工具書對政治認同概念都有解釋,如《資本主義大辭典》這樣定義政治認同:“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贊同這一觀點,與此同時又進一步解釋,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要在一定的社會聯系中確定自己的身份,并自覺地以組織的規范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一種政治認同。《政治學詞典》對這一定義的范圍作了限定,指出政治認同是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對國家、政黨、政策等方面的歸屬感。
國內的學者對政治認同的內涵也進行過探究,大多是以《資本主義大辭典》的定義為基礎,從不同的切入點具體解釋。如陳道銀側重于認同主體的認知,即主體對客體的同意。孔德永側重于情感層面,強調政治認同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信任與信仰。馬振清側重于認同主體的行為,即主體自覺以客體的要求來規范自己。薛中國的觀點則更為全面,側重于主體的認知、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等因素的統一。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對政治認同的解釋基本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一是情感維度:強調政治認同是一種情感上的歸屬感。二是行為維度:側重在政治行為上的支持與服從。三是情感與行為綜合的維度:突出政治認同是認同主體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本文認為認同是由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要素有機構成的一個系統,相互影響、層層遞進,具體表現為只有正確的認知才會有持續的情感與最終的行為。認同表現在政治領域也就形成了政治認同,政治認同同樣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機統一。培養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必須把握其各個方面,多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與此同時,對概念的準確把握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認同是個體的自發行為,不同于服從。認同的動力來源于認同主體自身的某種需要,而不是迫于對權威的屈服。行為上的一致并不能就意味著認同,認同必須是一個由認知到情感最終到行為的漸進過程。
(2)政治認同的主體是參與政治生活的人,政治認同的客體包括國家、政黨、民族等客觀實體,也包括國家的意識形態、政黨的執政理念、民族的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領域。
(3)政治認同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如對政治的贊同、信仰、信念等,也可以表現為外顯的政治行為,如對政治的支持、擁護、服從等。
[1]李素華.政治認同辨析[J].當代亞太,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