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玲
(山西省臨猗中學校)
1.教材分析
《想北平》屬于蘇教版必修一中的“月是故鄉明”專題。本專題要讓學生感受人與故鄉的關系。第一板塊“漂泊的旅人”是從故鄉對于身處異鄉的人的意義這一角度選取課文的,《想北平》屬于該板塊。
2.學情分析
從文體看,本專題中的文章都是散文。
從學習方式看,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課文編排還出現了新特點,每篇課文右側多了“對話欄”。這種形式學生之前沒接觸過,第一次接觸會有新鮮感,老師要做的不僅是適時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快地走進文本,還需要教給學生如何用評點法完成對話欄的任務。
從課標要求看,課標對本專題的要求是: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能調動自己的審美經驗對文本藝術特點進行初步鑒賞。
3.教學設想
學習這類散文,首先要讓學生反復美讀,感受語言特點;接著是靜心研讀,細細體會作家情感;最后讓學生把自己研讀過程中的心得及疑惑寫在右側空白處。這是學生和文本對話的第一步。然后是小組內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其次,要展開的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如作者為什么愛北平,作者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篇文章。我擬定的教學思路是:整體感知明了層次—精彩朗誦品味情感—深入細讀體會寫法。
4教學課時
一課時。
5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北平真實濃烈、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2)深入閱讀文本,以問題為引領,讓學生明確課文層次:誰想北平—如何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為什么想北平。
(3)運用評點法把握課文內容,借助對話欄鑒賞課文,體會課文寫法。
6.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文對比襯托的手法以及從平凡事物入手抒寫主觀感受的寫法。
(2)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滲透的對故鄉深沉細膩復雜的情感。
7.課前預習任務
(1)利用導學案了解作家生平及相關寫作背景。
(2)用心朗讀課文,劃出對你特別有感觸的語句,并在旁邊寫下你的閱讀心得。
(3)細細默讀,思考完成“對話欄”任務,同時寫下自己的閱讀疑惑。
(4)細細默讀,思考并試著用課文原句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一:作者為什么愛北平?
問題二:你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與北平之間的情感?
問題三:作者筆下的北平有什么特點?作者采用了怎樣的手法?
問題四:作者選取了哪些事物來表達對北平的思念之情?
8.教學方法
學習本文主要采用了評點、朗讀、討論三種教學方法。
9.教學用具
教材、導學案、PPT課件。
在同學們了解的現代作家中,有一位作家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并且擅長描繪北京,他就是老舍。1936年,北平即將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踐踏,整個華北地區也面臨存亡危機。而老舍卻身在青島,遠離家鄉,思鄉之情與日俱增,千言萬語只能含淚凝成三個字——想北平(板書)。
(注:學生找到的課文原句在此處略去,只寫教師的點撥)
問題一參考答案:生我養我的地方;故鄉與我水乳交融。
問題二參考答案:真愛;時時處處想念;泣血贊美;愛有獨衷;痛念。
問題三參考答案:對比、襯托的手法。
問題四參考答案:這些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普通事物。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的細致觀察,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家鄉的一草一木,怎能寫出如此細小的事物?這正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細微之處見深情”。
1.分組交流自己的評點內容并適當解決自己的疑惑。(10分鐘)
2.推薦小組代表發言,集體討論補充,教師適時點撥。(10分鐘)
朗讀自己感觸最深的精彩段落和用心做過評點的重點段落。
1.最后一段只有簡短的兩句話,卻有著很深的內涵。請聯系背景談一談,再結合全文分析它們的作用。(2分鐘)
參考答案:①內涵:這是游子發自內心的呼喚,充滿無盡的眷戀與思念,同時也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②作用:點明題意;照應第二段“只有落淚才可以把內心表達出來”,結構嚴謹;將情感推至極致,感染力強。(注:此答案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老師引導概括的。)
2.“想北平”的“想”為什么不能換成“寫”或者“憶”?(2分鐘)
參考答案:“想”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寫”有可能只是客觀描寫。“憶”雖然也帶有主觀色彩,但在情感的表達上沒有“想”強烈。“想”不僅暗含作者描寫的客觀景物,還便于抒發真摯的赤子情懷,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注:老師提示:先分別解釋詞義,再聯系語境。)
3.北平對于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2分鐘)
北平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中,北平更是作者全部的慰藉與寄托。(注:只要不脫離背景與文意都算正確。)
問題:學完本課,思考人們與自己的故鄉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可結合你與家鄉的關系談一談;并將相關思考寫在練習本上。)
故鄉有我們成長的印記,人們對自己的故鄉自然地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與依戀,特別是像老舍這樣遠離故鄉、漂泊在外的游子。
這篇案例是我的第三次修改稿。第一次設計時只抓了誦讀和小組討論兩個環節,忽視了學生評點交流與展示。第二次設計將評點交流環節加上了,課堂效果不錯,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在參加了新課標培訓學習后,我深深地認識到自己設計的只不過是一節完美的散文欣賞課,與專題內涵根本沒有產生一點聯系,自己完全忽略了教材編者的意圖。于是我又重新研究課標的具體要求,并著手第三輪的教案修改,特意加上了回扣板塊的問題,讓學生對專題內涵也有了整體認識和深入思考,恰當體現了教材編者的意圖。
總而言之,這個案例的成型給了我深刻的啟示:老師需要不斷鉆研課標,深挖教材,才能跟上新課改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