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繁杰,華志年
(1.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第一中學;2.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實驗高中)
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并不是都適合使用微課,要想設計好微課,內容的選擇很重要。
微課內容選擇的原則:短小精悍。我們遵循這樣的原則,才能更好地進行微課的設計。
1.用時短
微課的設計要注意時間的把握,我們所選擇的內容用時一般在3~5分鐘,最長也不要超過10分鐘,因為視覺駐留規律小于10分鐘。在“微課”框架下(10分鐘以內),不會給學生視覺駐留帶來任何消極影響。
2.容量小
力求只選擇一個知識點,如果一個知識點較長,可以將這個知識點切割得再短一些。比如“鋒與天氣”,如果把它看成是一個知識點,我們可能用時太長。如果想要講解明白可能得一節課的時間。但我們可以將它切割成更短的知識點:氣團、鋒的形成、鋒的類型、鋒的天氣、鋒面氣旋等,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制作成一節微課。
3.精心設計
我們要根據所選擇的內容設計出好的微課。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微課雖微,但也是課。所以設計微課也要像設計一堂課一樣,導入、設問、思考、結束等都要有。在講解時要認真組織語言,語言精練,語速適中,語音優美。
由于微課的類型不同,我們在設計時也要有所差別。這里主要介紹問題導學型、情境導入型、實驗演示型、原理推理型和過程描述型微課的設計。
1.問題導學型
在教學中要不斷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跳一跳就能夠得著。
在微課一開始,提出一個貫穿整個微課的“大”問題,在微課講解過程中,也要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小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導學微課讓學生身臨其境,就好像老師在身邊不時提醒他、督促他往前走一樣。
2.情境導入型
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并對情境創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創設情境也要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本著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的原則進行情境材料的選擇。有時我們可以利用Flash動畫或者在網絡上搜集動畫、視頻等資源,再利用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剪輯師等)進行屏幕錄制,并進行編輯,設置出一個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
3.實驗演示型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一些實驗活動。關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們在課堂上實際操作很難,既保證不了時間,也保證不了所用的資源,因此模擬實驗或者一部分學生、專家進行實驗我們錄制下來,再進行微課的設計,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實驗演示型微課”的最大特點就是直觀,它的呈現方式是逐步展示的,常用字幕或語音來提示關鍵步驟和總結性內容,確保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既然是微課,也一定要設計好導入、演示、導學、總結等環節。以《熱力環流》這一內容為例來說明。
導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你知道巴山為什么多夜雨嗎?我們一起來探索其中的奧秘。
演示:播放實驗視頻。
導學:從實驗操作中我們看到熱的空氣如何運動?冷的空氣如何運動?形成了怎樣的環流?
總結:熱力環流的過程。引導學生一步步進行分析敘述。
遷移:請解釋巴山夜雨的原因。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現象與此相似?
4.原理推理型
高中地理教學中,涉及的地理原理很多,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運動等等。如果學生不能構想出一種空間運動的關系,就沒有辦法理解這些運動的實際情況。但文科學生往往又很難構建空間概念,很難想象出來,因此這一類內容也就成了學習地理的絆腳石。我們可以通過微課進行模擬,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接受這些運動的原理。學生也可以反復進行觀看,使理解更深刻。當然在微課制作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多動手畫一畫。
以《鋒與天氣》這一節內容為例說明。
導入:播放一次冷鋒過境的天氣預報:有冷鋒符號,有形成的天氣特點等。進行問題設置:符號代表什么?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天氣?
學習新課過程:充分利用動態的、直觀的動畫一步一步展示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的形成過程及形成的天氣過程。在適當的時機要求學生按下暫停鍵,畫出冷鋒符號、畫出冷鋒天氣圖。
學生通過動態的演示,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鋒的形成原理以及鋒帶來的天氣原理。
5.過程描述型
地理教學中也有許多關于形成發展過程的內容,這一類內容有其獨特性。這一部分內容應從時空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如空間動態過程:循環過程、演變過程、波動性變化過程、擴散過程等。許多過程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形成,我們往往看到的只是這一漫長過程的一瞬間。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樣的過程,就成了我們教學中的難題。我們也可以利用微課,將變化過程制作成數字故事來表達,選好動與靜的畫面,配上適當的音樂,使圖文聲像并茂,效果會更好。
胡小勇.設計好微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