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菁
(江蘇省射陽縣海通初級中學)
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為教學應用帶來了巨大的靈活性。對于初中化學當中抽象的微觀世界,微課具有更直觀、生動的優點,能夠促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因此筆者認為,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代教師應當善于引入微課,點燃化學課堂的“催化劑”。
初中化學中涉及很多微觀世界的知識,學生看不到、摸不著,很難去理解與記憶。微課的使用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簡短的視頻向學生直觀、生動地展示微觀世界,助力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理解與記憶相關化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筆者在對“分子和原子”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分子的性質,筆者通過微課動畫向學生展示了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所發生的變化。首先筆者通過微課向學生展示了水加熱變成水蒸氣的動態過程,通過觀看動畫,學生可以清晰直觀地發現: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本身沒有變,化學性質也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分子之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緊接著筆者向學生展示了過氧化氫H2O2在分解時的變化,學生可以發現,過氧化氫分解時,H2O2分子變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原有的性質。通過微課,學生對化學變化的實質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化學反應中,分子變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成新分子,高效實現了教學目標。
化學是一門基于實驗的學科,然而一些化學物質本身有毒或者具有腐蝕性,不適合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實驗操作的過程,利用微課的方式給他們提供安全的學習素材,提高其學習效率。
比如,筆者在對“燃燒和滅火”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中來,筆者首先鏈接了氫氣爆炸的實驗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中操作者將一個易拉罐底部放一根木條平穩放在桌面上,使罐的下口與桌面有微小縫隙,方便氫氣排出。易拉罐頂壁中央事先開了一個小口,并用木條塞住,內部事先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滿了氫氣。隨后操作者拔掉小木條,用火柴在小孔處點火,過了一會兒后,學生可以觀察到,易拉罐發生了爆炸,現象非常震撼。看完視頻實驗后,學生都非常好奇易拉罐為什么會發生爆炸,緊接著筆者引入了新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燃燒的條件與原理進行分析與研究。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利用微課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具有危險性的實驗,拓展了教學資源與空間,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化學的學習中涉及很多的實驗,然而因為學校經費有限或是教學進度等原因,教師難以一一引導學生展開實驗操作。微課能夠彌補客觀不足,用視頻的形式向學生生動地展示具體過程,既能節省時間與經費,同時也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筆者在對“燃燒與滅火”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時,在課上筆者向學生介紹了氧炔焰切割金屬的實驗,由于學校沒有電氣焊設備,無法給學生進行實驗演示,于是筆者采取了講述的教學方式,向學生介紹了氧炔焰切割金屬的原理及所蘊含的化學知識。然而在筆者講述后,有些學生反映自己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并且希望能夠觀看實驗現象。于是筆者在課下從網絡上搜集相關視頻上傳到班級群,讓學生以微課的形式展開進一步的了解與學習,生動展示了實驗的操作過程及現象,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微課具有精煉、碎片化的特點,它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現一個個小的知識點或技能。微課的這一特點能夠有效促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師可以將重點、難點問題制作成微視頻,然后發送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忘記或者沒有跟上進度時可以反復觀看,自主復習,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筆者在對“質量守恒定律”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針對一些典型例題的分析與求解錄制了視頻供學生課下反復學習。例如,視頻中分析了如下例題: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的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視頻中筆者對該問題進行了思路分析,首先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初步表示為:蠟燭+O2→CO2+H2O,根據原子種類在反應前后不變的道理可知,生成的碳原子與氫原子來自于可燃物,而氧原子既有可能是來自于空氣中的氧氣,也可能來自于蠟燭,因此得出結論:蠟燭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可能有氧元素。最后筆者又重點強調了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原子的三不變,以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課下根據自己的基礎與接受程度控制視頻播放的速度與次數,很好地滿足了學生個性化與深度學習的要求。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引入微課能夠有效實現“展示微觀世界”“提供安全素材”“彌補客觀不足”“點擊重復功能”等教學活動,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總而言之,在教育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當與時俱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與探究。
[1]張金鳳.淺談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1):40-41.
[2]陸凱.從“微課”視域角度進行初中化學教學實踐[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