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芬
(福建省南安市洪新中學)
語文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責任,語文成為一切學科的源頭。但一直以來,農村教育相對落后,尤其是農村語文教育。今天,筆者就如何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淺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部分學生由于自己基礎差,對學習失去興趣;有些學生學習不自覺,馬虎應付;有些沉迷電腦、網絡,無心學習。這些學生表現出共同特點:學習態度被動。還有些學生,由于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局限性,看不到學習語文的價值所在;或由于學校追求升學率、家長追求“優質”孩子等原因導致他們對學習的興致不高。這些原因加上農村孩子的學習資源相對匱乏,導致他們的語文素養普遍比較差。
初中階段的孩子兼具成熟性與幼稚性、向上性與盲目性、獨立性與依賴性,因此非常需要父母的監督與幫助。可農村大部分家長要么沒時間,要么自認為能力欠缺,往往監督不力。
對于統編教材,教師缺乏靈活的教育方式,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不知變通,搞得自己身心俱疲,學生學習效果也不好。
幫學生樹立“大語文”的學習觀,生活處處皆語文,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引導學生表現自己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語文學習就是這么簡單!由此來幫助學生克服學習語文的恐懼感和畏難情緒,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同時,這也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有了信心,還得有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比如規范的書寫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利用多媒體網絡查找資料的習慣,口頭表達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善于思維的習慣,課外閱讀、練筆的習慣等。告訴學生:只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就能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能課內外結合,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要抓好課堂這一陣地,極力向課堂要質量。通過課堂上的背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課本劇表演等,在一系列活動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陶冶情操,他們就會有快樂的情感體驗,就會對語文產生興趣。
現在有些家長由于各種原因,難以定期同學校老師會面,因此給學校和家長及時溝通帶來不便,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快捷、高效的溝通方式,借助高速的信息溝通平臺,第一時間與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和孩子都明確,家庭教育仍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陣地,家長是孩子前進路上的沃土。農村初中孩子在學習語文時,家長不能當“甩手掌柜”,以為送到學校就是學校的事,要時時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因為孩子只有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文,才能學好“大語文”。在家里,家長要為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包含各種語文學習習慣(如書寫、閱讀、復習等習慣)。初中孩子自覺性較差,尚需要父母的保駕護航。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學習會更扎實,更有保證。
由于地域原因和學習資源的差異,農村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會比較弱。近幾年,中考語文分三部分:積累與運用、閱讀、寫作。而閱讀題、寫作題是農村學生的短板。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在“課標”的要求下,根據學生實際,做出相應課堂節奏、作業設計等的調整。比如,多做閱讀指導,多花些時間教會學生賞析課文,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分析運用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作文訓練應該分層次進行,不要拔苗助長,期望一步到位,教師要有耐心地對學生進行分步、分類訓練,學生才有可能文質兼備。
總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當下迫切而又艱巨的工作,需要每個語文老師、每位家長、每個學生共同努力。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有創新、有責任心、有信心、有恒心。只要我們遵循教育規律,不斷探索,勇于實踐,相信農村語文教育質量定會提高!
[1]劉海龍.讓關愛從“心”開始[J].魅力中國,2016.
[2]周紅.積累與實踐并重,引導學生學好語文[J].成才,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