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芳
(南平市建陽區麻沙中學)
歷史學科的高考題具有設問角度靈活、能力層次分明的特點,學生在解答歷史問題的過程中,既需要對題目中所給出的內容進行充分把握,又要對其在課堂上所習得的知識進行應用。在傳統課堂教學下,教師往往會通過加強習題訓練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但是這一模式往往會讓歷史復習課變成一種死記硬背的過程。在將歷年高考真題應用于歷史復習課程以后,利用“說題”方式開展習題訓練,可以讓歷史復習課的課堂效率得到提升。
在歷史課堂上,學生“說題”模式是促進師生教學互動的有效方式。這一模式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二是提升課堂的有效性;三是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根據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學生的說題步驟主要由說“審”、說“聯”和說“定”三個步驟組成[1]。歷年高考題是教師開展“說題”訓練的一種理想材料。以2012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歷史部分第40題為例,題目材料中的內容為鄭祖武《城市道路交通》中的部分內容,所涉及的事件為:1868年世界上第一臺交通信號燈的問世;1903年美國首部交通法規的實施和1914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力驅動信號燈的問世等內容。材料中的問題一是讓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誕生的歷史背景;二是要求學生結合材料內容和所學知識對影響交通信號燈系統改進的主要科技成果進行分析,三是要求學生根據交通信號燈的發展歷程分析技術進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說“審”環節,教師需要讓學生關注題目中的關鍵詞、限定語、提示語和分值等內容。例如,上述材料解析題中的第一題,題目的題眼為“歷史背景”,這一題目的分值為6分,表明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需要答出三點或三點以上的內容。“材料和所學知識”是題目中的限定語。從這一題目所考查的內容來看,這一問與教材中涉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的有關內容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審”材料內容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材料中每一段文字所表述的內容進行明確。
在說“聯”環節,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對材料的中心內容和問題進行結合,以便對答題的切入點進行確定。并要指導學生利用材料中所提供的背景信息,對教材內容中與之相吻合的知識點進行確定,并要根據材料主旨對教材知識內容進行取舍。材料中的第二問考查的是在20世紀影響交通信號燈重大改進的重要科技成果。在通讀材料以后,學生需要將不同交通管理設備的出現時間看作答題的切入點,如材料中指出:電力驅動的交通信號燈出現于1914年。這一時期剛好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因而電力技術是影響交通信號燈系統改進的重要科技成果。
說“定”環節是學生根據材料內容和教材知識確定答案的過程,在這一環節,教師需要讓學生對自己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進行說明。例如,在第二問的解答過程中,一些學生給出了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電的發明和電力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等多個答案,此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對說明自己的推理分析過程。如材料中稱:1952年,美國丹佛市首次將模擬計算機技術應用于交通信號燈控制。學生是根據“1952年”這一信息,推斷計算機技術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代應用于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之中,因而計算機技術也是影響交通信號燈系統改進的重要科技成果。
1.“說題”步驟的規范性
在“說題”模式應用于歷史復習課程的初始階段,學生可能會出現“不敢說”和“不想說”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說題”過程的基本步驟進行確定,進而借助短時期的練習,讓學生對說題的過程進行充分了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應用“說題”模式的過程中可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首先圍繞歷史高考選擇題開展“說題”練習,繼而提升說題難度。在這一模式應用的初期,教師需要通過示范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說題”過程之中。
2.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說題的重要性。為學生構建一種帶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可以讓學生的內在求知欲得到充分激發。
3.說題參與者的廣泛性
在治理能力差異的影響下,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在“說題”教學應用于高中歷史復習課以后,教師需要遵循一種“全面參與”的原則。對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進行關注,可以維護他們的學習熱情,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區別指導,可以讓他們更好地對所學知識查漏補缺。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博物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學者皆成性格。學生“說題”是實現高中歷史復習的有效途徑,是把學生的興趣作為起點、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隨機應變、主動探索,最后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策略目標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在短時間做出判斷的能力,強化高中歷史復習的能力培養和拓展,可以讓學生“說題”成為高中歷史復習課的高效助推器。
[1]陳澤峰.學生“說題”:高效的高中歷史復習課的助推器[J].考試周刊,2012(92):130-131.
[2]王秀玲.初探高中歷史復習課的新思路與新教法[J].群文天地,2013(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