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玲敏
(江蘇師范大學)
生物是一門科學嚴謹性學科,學習生物課程首先要引導學生肯定并認同生物的科學性,通過學具的制作,能讓學生以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一切追求實事求是、堅持、不怕苦。例如,學習選修3動物細胞核移植技術時,對于“理解克隆羊多莉的母親是誰”這個問題,學生會有一些困惑或者得不到統一的答案,學生通過紙板分別制作去核乳腺細胞,去卵細胞核,通過紙板的手動融合能形象地展現出后代多莉的母親主要取決于提供細胞核的母羊,通過紙板的制作能讓學生自主構建克隆的過程,便于學生對知識有更科學的認識,而不是通過猜測或是單一的背誦獲得,學具的制作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用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去思考問題。學習必修一核酸的結構過程中,學生常?;煜逄继侵胁煌荚舆B接的物質,通常熟記DNA分子由兩條單鏈構成卻忽略了兩條鏈是反向平行這一結構特點,但通過學生自己手動進行磁性學具的擺弄、調整,將知識點化抽象為具體,這樣的記憶將不再是短時記憶,而是會使學生印象深刻長久,甚至轉換成長時記憶。學生在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立體結構的時候,學生多是照著圖片或者是網絡上制作,沒有真正分辨動植物細胞的內部區別,就會出現動物細胞中出現葉綠體、細胞壁等類似情況,通過學具制作,學生會開始用科學的眼光和嚴謹的態度對待生物,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過去的生物教學多是教師展示教具、PPT等,學具出鏡率很低,而學具的制作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不再是“視覺”和“聽覺”的“感應器”,而是手腦并用的“效應器”,手動的操作更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讓學生明白了學習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正如那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學習遠比學習本身更有意義。必修一和必修三里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內容,在剛接觸染色體復制的時候,不少學生很難比較姐妹染色單體和染色體之間的區別,也會困惑為什么DNA數目加倍染色體數目卻不變?若通過教師單一講授,無法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但是通過橡皮泥或者直接通過身邊的筆作為染色體進行模仿,學生自己去做一條染色體和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之后,他們能夠清晰地指出兩者之間的區別,同樣的,對于有絲分裂中染色單體隨著絲粒分開和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聯會,同源染色體分離等都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利用學具形象地擺出細胞增殖的過程,自己可以總結概括出兩種分裂方式各自的特點,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學具的制作多以學生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組內成員分工明確,各有責任,包括材料的準備、制訂計劃、實際操作、觀察記錄、反思交流等幾個步驟,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增強了學生制作積極性。學生通過合作,可以交流各自觀點,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在互動和參與中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學生不再只關注自我,而是意識到自己是團隊的一分子,互相關心互相促進,增強了責任意識,對培養團隊精神也有一定促進作用。例如在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制作過程中,通過各小組共同討論出不同的方案,各小組運用不同的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設計模型,有使用塑料、橡皮泥、廢舊紙盒,更有結合信息技術利用3D設計,聚集了大家的思想理念,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模型,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獲得成果的喜悅,最重要的是制作的生成性和體驗性不可往復,也使學生有了合作競爭的良好學習氛圍。
生物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實踐性。新課程標準也提出生物學習要重在實踐,同時也倡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具的制作,讓學生從書本中跳躍出來,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光合作用的過程,教師一般以繪制圖片或者動畫的形式呈現,雖然直觀但學生的參與性不高,通過將小燈泡、電路作為學具制作,讓學生對光反應、暗反應需不需要光照,以及產物的種類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學習過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后,學生用磁性學具擺出磷酸分子頭部和尾部的位置分布,從而對磷酸分子頭部親水以及尾部疏水這一知識點學以致用,這是平面的學具制作,也可以通過毛線團、泡沫等進行空間結構的制作。甚至是一張紙通過折疊也可以模擬出DNA的雙螺旋結構,學具的使用使學生更拓寬自己的思維,也充分體現了實踐創新能力。
[1]曾光曙.淺議高中生物學習中課堂聽講的幾個關鍵點[J].農家參謀,2017(14).
[2]郭秀梅.淺析高中生物的實踐性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