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彪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
在人們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愛美是人的天性。但愛美的前提是要學會判斷美。美術是我們表達情感的直觀形象的語言,能為我們創造視覺形象,中小學美術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學生只有擁有審美判斷能力,善于發現美、創造美,才能實現審美價值。美術的這些特點為實現核心素養提供了可能。
美術學科所涉及的核心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健康生活、實踐創新等。
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對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理解、運用中所形成的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在美術學科教學中,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教材,了解優秀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領悟藝術家的情感及作品中的內涵,這正是人文積淀的具體體現和滲透;學生通過美術知識的學習,根據自己所學知識以及對生活的感受進行創作,以充分體現自己的審美感受和認識,這就是美術學科帶給學生的人文情懷;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了解藝術,掌握基本的美術創作技能和方法,并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技能,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他們能夠尊重和理解美術,具有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綜合這些,便是美術學科中人文底蘊的體現。
美術表現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學習形成一定的空間意識和造型意識,并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使學生了解并能運用各類素材,運用科學的思維表達自己的意圖、思想和情感。將傳統與現代媒材、技術和美術語言創造視覺形象,進行表達。如,教師指導學生在美術綜合實踐學習中,能夠運用科學原理、空間意識、造型意識來設計制作玩具等。在制作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制作自己喜歡的作品等。
健康生活具體包括學生對自己的管理、對生命的尊重、對健康人格的重視等。這些基本要點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規劃人生、發展身心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體現在美術學科中的實例有:教師開展“變廢為寶”活動,讓學生運用廢棄材料制作對我們生活有用的物品,讓學生設計低碳能源車,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美術學科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表現在:讓學生學書法、畫畫,這兩種活動都可以讓好動的學生靜下來,讓學生持久地做一件事,培養他們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做人格健全的人。而繪畫會讓內向的學生找到合適的表達自己想法的途徑,在作品交流中,更加融入社會,使學生自信自愛,堅韌樂觀。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實踐創新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學科是一門沒有固定答案、能夠包容個性的學科。在美術學習中,學生能夠將創意和方案付諸實踐,轉化為有形的作品,如手工制作課,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手工制作中,鼓勵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斷進行實踐創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獲得創新實踐素養。這就充分體現了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重要性。
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中有動手能力強的,有創新想法多的,有藝術素養高的,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讓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動手制作,讓有創新想法的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給大家出點子,讓藝術素養高的學生對小組作品進行評價,并提出合理的建議……這樣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情感得到表達,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這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很有幫助。
每個人天生都有創造的欲望,美術課堂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在嚴肅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往往比較壓抑,創造性思維受限,所以,教師應該寓教于樂,采用游戲教學法,如,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畫小動物,同一組中一個學生畫,其他學生猜,讓學生以競賽的方式比一比哪個組既畫得好,又猜得準,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激活學生創作的欲望和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應該掌握相應的現代教學技術,豐富教學形式。除了創作之外,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感知、鑒賞能力,多媒體設備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能滿足美術教學直觀、形象展示畫作的需求。所以,現代教學技術必不可少。
總之,美術學科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應該重視起來,結合核心素養理念,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深厚的人文底蘊、科學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核心素養理念對美術教學提出的要求,更是新時代中小學美術教師應該關注的教學重點。教研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會繼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研究更多有利于開展中小學美術核心素養教學的策略,為中小學美術教學建言獻策,使美術教學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康蕊.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中小學書法教學模式轉型研究:以翻轉課堂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