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剛
(甘肅省禮縣實驗中學)
思想政治課程能否吸引學生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選用學生容易理解和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其效率能否提高在于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善于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資源,并鼓勵學生參與到本地課程資源的挖掘中,使學生不感到“枯燥”“空洞”“深奧”。
筆者認為,精選的案例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①內容具有真實性;②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③能為教學內容和學生需求服務;④有重大的現實意義;⑤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案例精選的過程,學生的公共參與和法治意識素養得到提高。
思想政治教師應該通過本地課程資源的搜集,對學生進行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教育。學生通過對本地各項政策、制度的了解,樹立積極參與家鄉建設和祖國建設的思想意識。
如,筆者在講解供求關系影響價格、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等知識點時,都利用禮縣蘋果產業的發展狀況進行說明。
片段一: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
核心素養: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準確地把握我國實行按勞分配制度的內涵、必然性和地位,堅定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優越性的信念,增強擁護黨的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培育政治認同素養。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對家庭收入情況進行說明。
學生1:蘋果收入在3萬元到4萬元之間,占家庭收入的90%以上。
學生2:家庭年收入6萬元,蘋果收入能占一半,還有父母打工收入。
學生3:我們家把不用閑置的錢存起來,能獲得一定的利息。
……
教師總結:實際上,據統計,我們縣的蘋果主產區戶均果品收入1.68萬元,人均3030元,但有許多家庭的蘋果收入還達不到這個數字,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他們通過付出自己的勞動、智力、金錢等來獲得一定的收入。
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呈現不同的案例,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導入新課時,要巧用學生身邊的真實案例,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用最短的時間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在新知識的學習中,運用好的案例,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構建知識體系,而且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并有效地解決重難點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知識鞏固的過程中,案例可以很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恰當地運用案例,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總結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鋪墊,還可以通過在課后布置一些拓展性、探究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在生活中領悟教材內容,自覺參與經濟生活,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不同的階段,學生的理性精神素養都能得到不同層次的提升。
筆者在講解“發展生產,滿足消費”時,就運用了案例教學。
片段二: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31頁相關知識,并對材料分析說明。
學生活動:
學生1:材料中出現的蘋果品種越來越多,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蘋果的需求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享受。這體現了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學生2:禮縣生產出不同品種的蘋果,是為了滿足不同的人們的需要,這體現了消費是生產的目的,也體現了消費是生產的動力。
學生3:生產出新的蘋果種類,需要有科研人員、果農等在物力、財力上的投入,體現出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教師總結:所以,不僅是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也具有反作用,這主要表現在: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②消費是生產的動力;③消費調節著生產;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通過教學,學生的理性精神素養得以提升,能深刻認識解放、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認識改革發展的必要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舉措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參與感,能夠自覺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并能夠結合社會實際進行判斷和應用。
當然,在教學中使用案例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容易出現理論和案例的分離甚至是主次顛倒,把案例教學變成題海教學等,為了規避這些問題,在案例教學中要采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案例教學和其他教學方式相結合,建立完備的教學資源庫等措施,以實現教學的最佳效果,使學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肖磊.論課程政策的象征效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
[2]原野.圖表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J]教學與管理,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