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鋒 張菊娥 吳 仲
(甘肅省正寧三中)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核心素養成為當下教育界最火熱的名詞之一。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更能適應社會發展。有專家對核心素養進行了深入研究,將其分為六個方面,分別是: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這6個核心素養因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學生來說,具備人文素養指的是具有三心和一能,所謂三心分別指的是愛心、責任心、善惡心,一能指的是擁有自主學習知識、探究問題的能力。愛心共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愛祖國、愛父母、愛同學、愛社會、愛自然、愛自己;責任心指的是對社會、對家庭、對班級、對自己都要有責任心,不要因為怕犯錯誤而不做事、怕做事,這樣畏畏縮縮的態度往往會導致一事無成;善惡心指的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辨別真、善、美,并能根據自己所學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總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重點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新時代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形成教育合力,采用科學方式持之以恒地努力。誦讀中華經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應引起教師重視。
中華經典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的重要展現。誦讀中華經典文化,就是拾取先人的智慧,使其成為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源泉之一。文化素質則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倡導誦讀中華經典是實現培養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應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目前,誦讀中華經典的方式多樣,既可以從教材中選取,也可以從課外讀物中取舍,教師可根據學生心理需求和教材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和選取。目前,教材中美心美文比比皆是,教師可選擇其中的篇目組織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通過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提高他們的品行和修養,提高其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我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大部分學生上學的目的只是為了升入高一級的中學,未樹立遠大的理想,導致其學習動力不足,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容易自暴自棄,在學習生活中,也對自己疏于要求和管理,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另一方面是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寵愛,導致其個人主義盛行,集體概念淡薄,助人為樂、團隊意識更不用提。學生之所以會出現以上思想問題,主要是源于三個因素:第一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互聯網+”時代下,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初中生又缺乏判斷不良信息的能力,導致網絡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對其產生了消極影響;第二是家庭因素,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孩子的教育、關心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參差不齊;第三方面是學校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忽視,尤其是未重視經典誦讀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方面的作用。
針對這些問題,倡導誦讀中華經典勢在必行。目前,我們學校經典誦讀計劃開展得如火如荼,主要誦讀內容有《弟子規》《三字經》《孝經》《論語》《大學》《增廣賢文》等。該誦讀計劃自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起到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還提升了他們的人文素養,陶冶其愛國情操,拓寬了他們的心胸和視野,深受學生歡迎。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培養方面,有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素養往往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經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專家的觀點為核心素養培養提供了嶄新的方向,新時期下,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大力開展中華優秀經典誦讀活動,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并不是掛在墻上、放在桌上的空頭文件,而是有了落實的途徑,通過鼓勵學生對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將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科學滲透,使他們在與圣賢同行、以經典為伴的書海里源源不斷地汲取養料,獲得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會.經典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J].教育(周刊),2017(12):93.
[2]孟翠英.誦讀經典,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7(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