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培賢
(福??h第一高級中學)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極力倡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相較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主、以教師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而言,該模式凸顯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在高考的壓力下,一味地將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顧向學生灌輸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物理知識接受能力,由此使得一些教師在教學結束才發現不少學生根本無法理解所講述的知識,白白浪費了課堂時間。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那么,我們不妨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來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在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其能自主掌握有價值的物理知識,發展物理學習技能,以此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課堂。
無論是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之中、還是在新課改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教材都是必不可少的,是教師組織一切教學活動的載體。但是教學內容的呈現并不是直接將教材中已有的內容原封不動地講述給學生,而是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選擇符合其物理學習特點和學習水平的內容,對這些所學選擇的內容進行整合,以此使學生能被教學內容所吸引。無論是哪一科目,其每一課都有重難點知識存在。在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所選取的內容需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內容,這是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前提。在呈現重難點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將這些內容直觀化、具體化,以此在降低物理知識抽象性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究積極性。我在呈現重難點知識的時候一般采取情境創設的方式。比如,我在組織“慣性”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常常會為學生創設實驗情境:準備一個敞口玻璃杯、一張硬紙片、一個雞蛋,將硬紙片置于敞口玻璃杯之上,接著將雞蛋置于硬紙片上,然后迅速地將硬紙片拉開,學生會看到雞蛋掉落到杯子里,盡管這一實驗很簡單,但學生的注意力都被集中于此,他們會要求我重新做一遍,我會因勢利導,將鋪在桌子上的桌布從杯子下迅速地拉出來,學生會看到盛有雞蛋的杯子一動不動。在情境的誘導下,我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這一實驗現象涉及到了哪些知識,接著順勢將慣性這一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科學的理論知識結合生動直觀的實驗情境,學生自然會對慣性有深刻的理解。
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盡管不少老師會采取小組形式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但是這種合作只是局限于合作討論問題、合作寫作業等方面,學生無法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到有價值的物理知識。對此,則需要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按照“質”和“量”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分組,在課堂中為小組合作提供質疑、思考、探究的機會。在“質”的標準下,我會按照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將其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在“量”的標準下,確保每一小組包含四名學生,在“質”和“量”的搭配下,實現每一小組由一個優等生、兩個中等生和一個學困生組成。如此,學生在同組異質下可以互幫互助,合作探究。仍以“慣性”教學為例,在實驗展示之后,學生對慣性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到底究竟什么是慣性呢,還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地探究,此時我會借助問題方式來引導學生在小組中探究“一臺處于運動狀態的玩具車和一輛處于靜止狀態的大貨車的慣性哪一個比較大”。在討論中,有些學生認為玩具車的慣性大,有的學生認為大貨車的慣性大,此時就需要在小組中一探究竟了。學生在小組探究中結合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實現思維碰撞,自然可以弄清楚慣性大小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而與其質量有著密切關系。但在此仍需要注意一點,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需要在課前分清楚哪些內容需要學生合作探究,哪些不需要,以此最大限度地實現合作探究的價值。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落實到教學實踐之中,以此在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激活學生課堂參與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下掌握有價值的物理知識,并在課堂學習中掌握物理學習的方法,以此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
[1]黃維恒.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行為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
[2]張帆.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