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茹
(福建省漳州實驗中學)
化學科學素養包括: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化學科學探究能力和化學科學品質,這三者缺一不可,高三學生在學習時有很大的壓力,往往為了提升一兩分的成績而亂了分寸,不管什么方法都會去試一試。在化學學習中,如果學生能夠把化學科學素養培養起來,那么化學能力的提升就不在話下,就會很快見到成效,因此,化學教師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化學科學素養對他們的幫助,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學習。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化學科學素養的基礎,如果學生對于化學學習沒有興趣,那就更談不上提升科學素養。由于高中生的學習任務比較多,因此,教師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給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學生一整節課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而且教師講的內容過多過雜,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倦感。雖然高三的學生有很強的學習意識,但是對學科不感興趣學生依舊學不好化學,每節課只是在強迫自己聽講,因此,教師可以改變教學模式,通過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時不會感到無趣。
比如,在學習純堿的生產這一課時,如果教師開門見山地給學生講純堿從生產開始到現在有什么樣的進步,純堿的生產實驗如何進行,誰對純堿的生產進行了研究等等,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而且會越聽越疲倦,課堂的學習效率不會很高,相應地學生的科學素養也無法培養起來。如果教師可以換一種方法,創設相應的情境引入制堿這個話題,提升學習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大家都知道紙最初是蔡倫發明的,當初造紙時需要經過十分繁雜的工序,那么有沒有人知道現在我們如何造紙呢?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紙也是通過原始的方法造出來的嗎?”學生會回答不是,是通過造紙廠造出來的,然后教師可以接著給學生介紹“造紙廠中造紙大家知道最不可缺少的一個東西是什么嗎?”這就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知識點,純堿,純堿在生活中很多工廠里都會用到,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原料,教師就可以開始給學生講純堿最初是如何制成的,要克服哪些困難等等,然后進行實驗的講述,這樣學生就能通過情境的創設投入到學習中,興趣被激發起來,在聽講時會更加認真,有利于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養成。
很多高中生在學習時有一個壞習慣,就是過于依賴教師,在思考問題時沒有自己的見解,就等著教師說答案,學生沒有一點獨立思考的能力,這讓學生在學習時就失去了很多主動性,在化學學習中也是如此,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就會被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影響。化學是一門需要學生動腦子積極參與思考的學科,不是學生隨便記記方程式就可以學好的,同樣化學科學素養也不是學生靠著教師給出來的答案就可以培養起來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要進行的重要一步就是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高中生不會像小學生一樣離開教師就完全沒辦法進行思考和學習,只要教師放手并且找到合適的方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就能夠迅速被培養起來,通過小組學習讓學生討論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再拿純堿的生產為例,如果教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很有興致地聽講,但是全程遇到的所有問題和困難都不需要學生參與,教師一一都解答的話,學生對于這個知識的學習就沒有很深的印象,教師可以在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后,提出一些問題,然后通過分組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問題,得出答案,比如在純堿的生產過程中為什么要先通入氨氣,后通入二氧化碳?學生就可以結合之前學過的知識聯想到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小,在水中形成的碳酸氫根離子的量也小,后再通入再多的氨氣也不能形成很多的碳酸氫氨,因此,先通入氨氣再通入二氧化碳有利于純堿的制造。讓每個學生都暢所欲言,最后得出結論,這樣思考的成果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要好得多,學生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能夠推動科學素養的養成,有利于學生的化學學習。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1]喬紅姝,賀中金,張子涵.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相關思考[J].新課程學習,2015(1):126.
[2]李愛林,糜紅葉.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培養[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3(10):220-221.
[3]葛于清.淺談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和科學素養[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3(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