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鵬
(江蘇省常州市北郊高級中學)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它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質教育深入人心有著直觀的借鑒意義。
堅守教育崗位近十年,十年間知識結構在改變、教育對象也在改變。在學生能夠借助各種現代化的通信工具獲取知識的時代,教師如何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和藝術,讓傳統課堂中“傳道、授業、解惑”的形象貼近學生實際,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為我們亟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近5年來,我校積極參與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這是一項旨在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質的比賽。此項比賽年齡層次廣泛:從小學到高中;涉及學科多樣:工程學、心理學、計算機、行為與社會科學等;項目類別豐富:晶體、視聽、放射及空間科學,應有盡有。將動腦與動手有機結合,綜合考查學生的思維敏銳性和操作靈活性,為師生搭建了一個展現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的優質平臺。
作為科技輔導員,除了密切關注賽事的項目、規則和動態之外,我會細看歷年的優秀作品,看選題、看方向,分析作品的價值。觀察、思考、總結,力求對學生的指導更具針對性。匯總我校近年的作品,我發現學生的選題還是比較規范和具有研究價值的。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生在做研究性學習時,對身邊的事物格外關注,對家鄉的建設格外關心。“快速公交運行狀況調查”“高鐵建設的利弊分析”“地鐵建設可行性研究”等,都是學生關注生活、熱愛家鄉的表現。
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智商,但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情商,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們的智慧,但社會和諧的氛圍更需要情感的營造。“我們身邊的盲道”“敬老院與社會”“智障兒童生活現狀調查”等,都是學生內在感恩的外在流露。
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青年學生對于環保理念的認知和理解開始從書本概念走向實際行動。“節能型電腦插座”“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家居植物養護”等,學生能夠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分析和探索生活環保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這是以往在課堂中從理論到理論的講解所無法達到的。
當然,學生的選題遠不止這樣幾個類別,但所有的選題都凝聚了學生的思考,每個選題都是學生創新意識的集中體現,而選題開展的過程也是他們創新思維的有效發散,更是他們創造能力逐步提升的載體與催化劑。
“可拆卸式板擦”“綠色動力除草機”“自充式救生裝置”“節能飲水器”,這些課題要求他們在現有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既需動腦,也要動手。
對于研究性學習,如果沒有自我提升的內在訴求,而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要想做好、做精也并非易事。
如本學期我的幾位學生選定了“學生拖延心理的癥狀與治療”這一課題,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與剖析,顯然是學生內在情感的自我探索。這是在釋放一種自我發展與成長的強烈信號,我們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
此課題提出之前,學生翻閱了大量心理學中有關拖延癥的概念和表現,在對周圍同學進行個別交談的過程中,了解到拖延癥在個體中的差異表現和不良影響。
于是,一方面就一些心理學術語和模糊不清的問題咨詢了心理教師,在專業答復后設計了針對性較強的問卷,組織學生開展有效而深入的調查,進而匯總數據、制作圖表、分析結果、總結原因,并提出改進的措施和方法;另一方面,選定典型個體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研究,運用實驗研究方法進行理論歸類和對策制訂,希望借此盡量消除拖延癥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反面效應。我想這不僅幫助一部分有拖延癥的學生找到了自身發展過程中的障礙根源,同時也促進了自身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青少年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他們思索、掙扎、痛苦、蛻變的不懈努力,這些青少年身上充滿著能量,或許很多時候他們的閃光點也是我們催促自身更進一步的源源動力。創新也如此,雖苦亦甜。
[1]曹紅旗,王桂亮.創新素養與課程開發[J].教育研究,2003(9):80-84.
[2]陳金芳.中小學生創新素養問題與改進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