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群
(貴州省六盤水鐘山區大河鎮中心校)
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的創新與突破,這場改革也給中小學美術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傳統的美術課程及教學方式都將美術技巧作為側重點,旨在提升學生美術繪畫的功底,但在新課程全面深入的今天,初中美術已經從技巧講授向美育基地轉變。初中美術教師必須迎合新課改的需求,不斷轉變自身角色,引導學生從美術課程及美術資源中發現美、探究美、創造美,培養學生科學的審美情趣,優化學生的審美能力。
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并沒有突出強調學生的興趣導向,而是教師按照課程規劃的內容以及教學大綱來進行系統的技巧傳授。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仍然以教師自身為教學主體。但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師必須進行角色的合理轉變,從美術技巧的傳授者向著美的傳遞者轉變。一方面,教師應該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強調和突出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美術與其他課程相比,美術的藝術價值更強,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美術能夠給予人們的美感和享受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教師應該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發現美、欣賞美。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再輔之以美術技巧的傳授。這本身能夠實現一舉兩得的效果,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有助于美術技巧的教學。另一方面,在美術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新課程背景下,美術素養比美術技巧更重要。基于此,教師在美術課程中,應該轉變自身角色,向學生傳遞美,輸送美。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欣賞一幅作品,從作品本身的意義以及作品蘊含的情感著手,深入分析作品的藝術價值。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美術技巧的分析與講解。可見,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再是威嚴的技巧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更多類似于一種美術作品的講解員,向學生傳遞美。
在傳統的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更像是樂隊的指揮,或者戰斗部隊的指戰員,教師“指”到哪里,學生就“打”到哪里,這明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對美術的理解,更加強調學生理解的差異化和個體化。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必須正視在美術課程學習中,不同學生的自我感受,因勢利導,調整自身的角色,從指揮者向導航者轉變。一方面,教師要結合初中美術的教學特點來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工作。初中美術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經驗來整合美術課程,從而形成板塊式教育。比如第一小節的美術內容具有科學的價值觀,第五小節的美術內容也具有相同的內涵。教師可以將這兩部分內容整合起來,以美育為主,再輔之以美術技巧的教學,全面提升美術教育的價值。教師的“導航者”角色,恰好可以發揮以點帶面的驅動效果,引導學生積極從美術作品中挖掘出豐富的內涵。另一方面,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尊重和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初中美術的知識體系是比較復雜的,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差異化的側重點和興趣點。因此,教師在美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因勢利導,全面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美術參與性,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美。
長期以來,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由于美術課程的教學不受重視,美術教師的自我價值也難以體現,這就使部分美術教師將美術課程當成“例行公事”,缺乏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僅僅是美術知識的權威發布者。在新課程背景下,美術教學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為突出美術教育的美育功能,教師必須注重自身角色的轉變。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體驗,不同的學生生活體驗不同,他們欣賞美術的角度也存在差異,即便學生對美術的體會是偏激的,教師也不能全部否定學生的自我體驗,而應該因勢利導,允許多元化、多角度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該強化自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通過合理的溝通來了解學生的切實需求,了解學生的現實狀態,了解學生的情感訴求等,然后針對性地進行美術課程的講解。教師要關心學生的生活,要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結合這些生活經驗,布置一些生活化的美術題目,這本身有助于構建美術與現實之間的關聯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美術教學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變,美術教師的教學任務也發生了轉移。教師應該注重自身角色的轉變,努力成為學生發現美的引導者、傳遞者、支持者,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1]王穎.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師的角色轉變[J].美術教育研究,2016(20):163.
[2]楊立軍.新課程背景下對中學美術教師角色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7(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