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玉東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海如女子中學)
2016年,思想品德教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式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除了名稱上的變化,教學內容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法制觀念教育貫穿其中,既體現了我國依法治國、依法治校的觀念,也增強了學生的法制意識。
在新教材中,更加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通過教材熏陶,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遵守交通規則的法治教育、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通過這些內容可以得知最新的教材內容設置不僅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也使學生道德和法治素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利用教材。
家庭、學校、社會、國家都是個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也是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的編排。在教材中出現了眾多的場景模擬,將原來僅僅局限于學校、家庭的生活場域逐漸擴展到家庭—學校—社區—國家—世界,擴大了素材的選取范圍,開闊了學生視野,使他們的道德與法治水平得到了鍛煉和強化。除此之外,教材還突出了實踐體驗,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存在于學生的口號中,更是深深烙印在他們的腦海中。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還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了學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新的道德與法治,與原來教材最大的不同點在于每節課都設置了一個情景模式,這為更新教師教學方法和理念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教師通過設置教學情景,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和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想要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還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教學手段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基礎,也是溝通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橋梁搭建是否完美,是否具備較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生活化教學手段的引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教學手段生活化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采用多種教學輔助工具,如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具等,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使其為教學服務。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教師應以時代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為核心,在教學手段上大膽創新,以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如在教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以禮待人》時,教師就可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場景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知道禮是什么、文明有禮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禮的人。能力目標是懂得文明有禮對個人、家庭、社會的意義,從而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等方面來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個文明有禮的現代人。情感目標是培養學生文明有禮的意識,鼓勵他們經常進行自我檢查和評價,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儀表,從而提高個人禮儀素養。在課堂中,我利用創設情景開展教學。如某個星期天,小明和朋友約好一起去飯店吃飯,當走到一個路口時,小明不知道是直行還是拐彎。此時,正好有一位大爺路過,小明便走到大爺面前高喊:“老頭,去X怎么走?”老人白了他一眼,便指了一個方向。小明沿著這條路一直走,結果整整走了2千米,也沒有找到要去的飯店……通過這樣生活化場景的創設,學生深受啟發,踴躍發言。這堂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也深受啟發,使得課文中抽象的理念和價值觀變得更為形象和生動起來,更利于學生學習和運用,對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道德與法治教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為“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應用能力”,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生活出發,為學生建立創作平臺,該平臺以教學內容和方向為基礎,以生活化創作為核心,旨在提升學生將道德與法治與生活相聯系的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為不同方式的學習方案創建平臺,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其學習態度,使其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
如在教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以禮待人》時,教師可通過真實案例、文學作品、小說等多種類型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對“以禮待人”進行主題描述,并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思考創作。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切忌就格式、套路對學生提出過多的要求,也免學生思維受限,創造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完成創作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匿名評價,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觀念、價值觀進行討論,從而發散學生思維,使其觀他人而知自己,改變過去的思維方式,看待和處理事情時更客觀、理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也對其日后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為其創設條件,通過合理利用新教材、教學手段生活化等方式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識。
王志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