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光,王小強
(1.甘肅省涼州區黃羊鎮七里九年制學校;2.甘肅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學)
逆商一詞來自英文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中國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先后任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經濟與貿易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博士后陳春花甚至提出,成功=20%智商+40%情商+40%逆商,由此可見,逆商對于成功的人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如何開展對學生的逆商教育呢?
學校德育不能停留于空洞的說教,實現德育有效性的落腳點必然是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而德育活動的開展恰是滲透對學生逆商教育的良好途徑。無論是傳統的德育還是新時期實踐性德育,培養學生的逆商,亦即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也正是從這一角度而言,學校德育活動與逆商教育相互交融、相輔相成,我們可以在學校日常德育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等特點,結合學生成長過程中面對困境、遭遇挫折等具體案例,創設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的活動,在豐富學校德育活動內容的同時,為學生搭建逆商教育的平臺。如面對近年來頻頻爆發的校園欺凌事件,我們可以通過主題討論活動梳理學生面對校園欺凌的心理反應,引導學生探尋應對方法和策略,也可以通過小品等形式,再現事件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新課程改革之下,我們的學科教學普遍圍繞三維目標展開,而其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正是逆商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的切入點。在日常學科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挖掘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生逆商教育的契合點,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必須摒棄逆商教育只是語文、思想品德等學科的任務的錯誤認識,就如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任何學科都具備的教學目標之一一樣,逆商教育的滲透,無論哪個學科都可以做到。如數學課上學生面對難題的思考、研討到最終解決、實現自我超越;生物課上的理解不深入,通過實驗科學驗證,進而掌握知識等,凡此種種,只要用心引導都是逆商教育的有效切入點。
安全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可行之道重在通過日常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避險能力。首先,我們的安全教育為了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往往會應用一些安全案例,這些觸目驚心的安全事故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對其心理上的震撼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逆商教育,因為面對現實情境,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假如自己面對這樣的安全威脅應該怎么辦的思考,而這一思考過程正是學生內化對逆境的認識并思考應對方法的心理過程,這一過程加入教師的引導、評價和總結,就實現了對學生的逆商教育。與此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實際學習生活情況,梳理安全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進一步為學生逆商教育創設學習情境。
根據目前的家庭教育現狀,還有許多家長的家庭教育處于盲目、無效的狀態,對孩子在家庭環境下的生活管理,僅僅停留于吃飽穿暖、完成作業等方面,對孩子基本的心理認知和管理根本無從談起,由此造成許多孩子普遍存在生活能力差、行為習慣差、心理素質差等現象,基于此,對孩子的逆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滲透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逆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能夠幫助學生通過不斷提高應對困境和挫折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生活能力、提高心理素質,進而完善自我,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為未來贏得成功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積極配合老師,創設學生逆商教育的家庭環境。比如讓學生參與并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家庭勞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不是一味代勞,直接出手給予解決,而是關注孩子的表現和反應,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孩子自主面對并成功解決困難,從而樹立信心、養成習慣,正確認識自我。
截至目前,逆商教育在基礎教育中仍處于空白期,如何開展逆商教育實踐,沒有既往的經驗可以借鑒,更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讓逆商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美)保羅·斯托茨.逆境智商[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
[2]村洋太郎.失敗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