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淑玉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中學)
心理適應能力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只有具備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然而,由于現有教育條件與生活環境的局限,在校中小學生因心理素質較差而導致適應水平偏低或適應不良,正因為如此,當前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心理適應能力的培養備受關注。
以甘肅省臨夏中學高一、高二學生為調查樣本,通過《中學生適應能力自評量表》《心理健康測試單》等問卷調查結果分析,中學生心理適應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相對小學和初中,高中學生生源廣,多以寄宿制為主,人際環境變化大,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學生會產生無所適從的不安、緊張的心理。問卷結果呈現,73%左右的高一學生覺得難以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當遇到挫折或有心事時,只有25%的學生跟老師傾訴。有30%的同學對高中住校生活適應能力表示擔憂,有比較明顯的焦慮感和畏懼感。
一些學生因高中課程難度增加,學習內容容量加大,學習的能力方法要求增加,學生學習上畏難情緒陡增,有21%的學生認為高中學習課程和初中相比難度系數太大,出現擔憂、憂慮和恐懼的情緒。26%的學生不能正確掌握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所采用的學習方式是低效的或無效的。只有38%的學生能適應高中老師的授課方式,22%的學生完全不適應。一些學生由于學不得法,更感到迷茫、困惑,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進入高中,學生考大學的目標變得現實而迫切,學生普遍覺得升學壓力很大。49%的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山大,快讓人受不了了;34%認為壓力挺大的,但還能應付。面對日趨增加的考試頻率和排名變化,高中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考試和排名壓力,在每次的各類測試前和排名后,部分學生考試焦慮感明顯增加。
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理變化相對趨于穩定,他們對自己的外表關注度較高,尤其女生在這一方面更為敏感,有46%的學生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因此產生自卑的負面情緒;高中時期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這種生理成熟與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問卷結果顯示,高中生存在對異性的愛慕與自我克制的矛盾和性角色期待與現實的矛盾的比重較大,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極易誘發各種心理疾病,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
針對高中學生表現出的心理適應不良的方面,應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增強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方法和策略,通過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利用好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針對各環節、各種形式的活動,不斷提升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具體方法如下: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特點,教師要利用好本學科資源,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根據每一節課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思維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拓展能力。幫助學生制訂分步的學習本學科的切實可行的計劃,勞逸結合,科學用腦,不斷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學會不斷減輕焦慮情緒,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班級是學生心理歸屬上的第二個“家”,班主任要讓每個學生在不同的班級活動中體驗到成長和鍛煉機會。比如,通過實行班干部輪換制和責任分散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組間競賽、宿舍之間競賽和各種不同形式的互助活動,培養競爭意識與團結合作精神,全方位增進同學間相互了解,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進而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在每個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程,配比一定比例的專業輔導教師,讓學生獲得更為針對和專業的心理適應能力提升的幫助。如,高一多加強人際關系適應的訓練,高二多加強學習壓力適應的訓練,高三多進行心理壓力釋放的訓練,同時,通過開設心理咨詢信箱、心理體驗活動、心理小報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和班級集體輔導的結合。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一切教育資源,尤其最需要學生原生家庭的密切配合。通過每次的家長會、家長微信群、家長論壇、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加強家長心理輔導,高中家長的壓力和焦慮心理普遍較大,教育的功利心理更為顯現,學校和老師要幫助家長轉變家教觀念,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藝術,同心協力,共同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水平不斷發展,不斷提升學生全方位的心理適應能力。
總之,未來是屬于那些有良好心理狀態和道德修養的具有一定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中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使他們緊張的高中生活豐富充實而減少遺憾。我堅信,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學業上的成績,更是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品質!
參考文獻:
[1]賈曉波,陳世平.學校心理輔導實用教程[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岳曉東,祝新華.中小學心理輔導實用理論與技巧[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