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瑞山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九墩鄉九年制學校)
據國家相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3.8%。我校學生心理狀況調查數據也不容樂觀,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也達到了19.1%,對這部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其大多數是留守兒童。鮮活的數據表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導致他們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監管和教育,導致他們學習動機呈多樣化。動機類型主要包括:為父母學習、為了考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為了教師表揚學習等。這樣的學習動機往往持續性不強,在遇到學習困難或游戲等誘惑時容易半途而廢,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完成學習任務,還跟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息息相關,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而且這種培養應越早越好,因為開始得越早,就轉變得越快,根基越牢。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導致他們學習習慣的培養往往落在了教師和長輩身上。教師只能對學生在學校的習慣進行監督,他們在學校習得的良好習慣在家中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和落實的話,極容易半途而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學生的課業壓力雖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但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不熟悉,導致教學思想混亂,教學又不得章法,使得學生也像無頭蒼蠅般亂飛,并且,父母的期望值也在逐漸升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導致他們對孩子要求過高,一旦孩子成績出現滑坡,動輒批評或打罵,導致學生精神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尤其是一些留守兒童,盡管父母不在身邊,但他們的學習壓力與其他兒童相比也絲毫不少,長輩教育觀念的落后,導致他們在承受學習壓力的同時,又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導致其學習成績與其他兒童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正處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這個時期是其生理、心理發育的關鍵期如果沒有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和幫助,青少年的心理不健康問題就會形成,心理不健康會對他們的學習態度產生不利影響,學習態度不端正、不積極直接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這些都對其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極其不利。因此,加強對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下面,筆者就提高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轉變其學習態度提出了幾點對策,希望能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如果第一任教師未盡職盡責,又怎么能教育出具有健康心理、又有積極學習態度的孩子呢?因此,加強家庭教育,創建親子關系勢在必行。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導致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監督,無論是家庭氛圍還是家長的言行都與普通兒童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其遇到心理問題時,由于爺爺、奶奶等教育觀念和教育素質的落后,導致他們所提供的教育資源和管教水平都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甚至有的隔輩家長對于孩子的錯誤行為只是一味寵溺,導致其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都未在此時得到培養,心理問題未得到及時解決,甚至還會惡化。針對這一現狀,就需要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為生機奔波的同時,將孩子的教育重視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本末倒置。
學校是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對于部分住宿生來說,這里是他們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還和他們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重視學校教育,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愉快的學習氣氛,讓他們在學校的愉悅氛圍中,在教師的關注下和同學的真摯友情中感受到被重視,感受到家的溫暖,對激發其學習動機,轉變其學習態度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善于發現留守兒童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表揚,讓學生在表揚中獲得自信和成就感,端正其學習態度,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實踐證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學習態度猶如人的左右手,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其學習態度才會更積極、更端正,因此,學校在面對留守兒童時,應重視其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引領學生的學習態度,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景正.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16(5):52.
[2]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