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興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鄉中學)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大部分農村學生寄宿在學校上學,有效解決了外出務工家長的后顧之憂。目前,農村初中大部分為寄宿制學校,一周內學生吃住都在學校,他們在學校度過的時間最長。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呵護,他們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和心理,如性格孤僻、膽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學交往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往往會表現出不良的行為習慣,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所以,針對農村寄宿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各種原因,并采取不同的教育對策,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社會上出現了功利思想嚴重、道德價值觀念歪曲等一些不良現象。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學生表現出缺乏遠大理想、毅力不強等情況。同時,校園周邊的不良環境也對學生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校園周邊開設的游戲廳、歌舞廳、網吧等一些娛樂性場所,違法經營,縱容初中生入內消費,在負面效應的影響下,使他們形成了不良行為習慣。
由于父母親長期外出務工,周末及假期中,大部分寄宿生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顧,他們年齡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對孩子只“疼”不“管”,使孩子處于無約束狀態。他們只注重物質上、生活上的給予,而忽略了心理上、精神上的關注。長期以來,孩子的行為習慣逐漸偏離了正常發展的軌道。同時,由于農村家長的素質普遍較低,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不能和孩子進行正常的思想交流,往往采取一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學生不能從內心深處主動改正不良行為習慣。
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初中學生面臨中考的巨大壓力,學校過分強調學習成績,教師過分強調知識教學,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養,導致學生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同時,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緊缺,無專職生活教師和心理輔導教師。寄宿學生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們內心深處常感到孤獨和焦慮,又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往往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特征,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叛逆心理嚴重,情緒容易激動,行為過于偏激,思考能力有限但又不能聽取他人的意見。尤其是初中寄宿學生,他們內心脆弱,心中的想法不愿和同學交流,又不敢向老師傾訴,只能埋藏在內心深處,閑暇獨處時常常感到無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極被動的方式來打發時光,從而養成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
社會、家庭和學校應當構建完善的寄宿制學校教育體系,不斷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農村初中寄宿生的心理輔導,為他們創設一個和諧友愛、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從而保證農村初中寄宿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例如,學校可以邀請當地公安、司法、消防等部門進入學校,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提升他們的法律意識,促使學生規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同時,積極協調家庭與社會的配合,和老師勤溝通、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使學校教育的成效落到實處。例如,可通過QQ或微信等平臺,全面地了解寄宿學生及其家庭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或個別指導,及時將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反饋給家長,使一些不良行為在萌芽之中得以教育,也可以通過寄宿制學校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們走進學校,近距離感受孩子在學校的真實狀況,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家校共育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督促家長和學校密切配合,開展寄宿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每學期開學時,孩子們剛剛住到學校,往往都不太適應,尤其在晚上,有的擠在一個床上睡覺、有的偷偷地哭,還有莫名其妙肚子痛的等等。這些行為其實都是離家的孤獨無助等情感問題的外在表現。所以,作為管理者的學校就必須要有一些針對性的方法,為寄宿學生營造一個溫馨健康的成長環境。一是從入學起就建立寄宿生個人檔案,詳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生活關照和不良行為矯正。二是教師要傾聽寄宿生的心聲,彌補親情上的缺失。教師要細心觀察,發現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及時幫助解決。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懷,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利用各種途徑和方式與他們溝通和交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教師要嚴格要求,幫助他們克服不良行為。有了不良行為決不能遷就,耐心的思想教育與嚴肅的紀律處理是不矛盾的,只要工作做得細,就會得到滿意的效果。四是要及時樹立正面典型,引導寄宿生向榜樣學習,促使寄宿生積極參與到規范言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行列之中。
總之,我們要根據農村寄宿生的心理特點,持之以恒地給予教育,讓孩子們的內心發生轉變,從而自覺改正不良行為習慣,為健全人格的形成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馬瑩.淺談農村中學寄宿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新課程(中學),2012(6):164.
[2]姚起.農村中學寄宿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淺談[J].課外語文(下),2017(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