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紅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中學)
傳統的英語教學以語法教學、單詞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英語的應用方面呈現出高分低能的特點,雖然對英語書面用法以及語法知識掌握的較熟悉,翻譯句子也很順手,卻不能用學到的知識閱讀英文刊物,甚至不能與使用英語為母語的外國友人進行正常的交流。基于這種教學方式,“語篇閱讀”應運而生,這是一種從文章整體著眼,在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應用型的閱讀教學方式,其優越性在于可以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對英語文章的整體把握,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閱讀能力,本文就這一閱讀方式的使用發表一些個人的想法,僅供參考。
語篇閱讀教學模式的著眼點是整篇文章,因此,對于背景知識的介紹就成為一種必要。閱讀與單純的句段翻譯的不同之處就在于閱讀是一種主觀性比較強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既包括語言因素的學習,也包括非語言因素的學習。所謂語言因素,是指學生對單詞、語法等的掌握情況,非語言因素,是指學生對文章有關的其他內容的了解情況;筆者曾經看過一幅名畫,叫做“馬背上的Godiva夫人”,畫面內容是一位女子赤身騎在馬上,單看畫面不了解其背景的話,人們或許會對話的內容造成誤解,而當我們了解了畫的背景后就會知道,這是一位伯爵夫人為了給她的人民減稅和伯爵的賭約,知道背景后再看這幅畫,畫的內容在我們眼里更加美麗,也更加莊重。實際上英語閱讀也是一樣的道理,了解語段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解析文章中的詞句。例如,《牛津英語》8 A Unit 6課的教學,教師課前請學生搜集有關扎龍保護區的資料,上課時與同學共同欣賞歌曲“丹頂鶴的故事”并介紹歌曲的主人公徐秀娟因保護丹頂鶴失去生命的故事,導入課文,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比起學生在不了解背景的前提下的盲目學習,顯得更有成效。最后還可以安排Interview(采訪)。請同學談一談自己學習這一單元的感受,這一教學環節也是對課文背景介紹的延伸,在即興采訪的環節,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把握有了進一步的深入。
不同題材的文章,閱讀的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在指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時,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通過了解不同體裁語篇的本質特征和內容特點更準確地理解語篇的含義,把握文章的主題。牛津英語屬于綜合性較強的英語教材,但是初中教材中的語篇多以記敘文較多,例如Amazing things Unit 4“令人驚訝的事”一課,就是一篇敘事基礎上的議論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其次要教育學生相信科學不要迷信。對這兩個學習層面,教師都應當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在教學過程中介紹文體和篇章模式,使學生熟悉不同文體的布局謀篇,從而在訓練閱讀能力的過程中為學生的寫作打下基礎。為了使學生對語篇閱讀的題材特點有更充分的了解,這時我們老師就可以適當選取題材明顯的文章作為拓寬,議論文、說明文都是我們最近練得比較多的題材。例如,說明性短文Then world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也可以對說明方法提問。總之,可以通過不同體裁的練習,豐富學生的語篇閱讀經驗。
如何才能抓住語篇的主題呢?其實就是找到語篇的中心句,對于中心句的把握,可以起到統攝全篇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內容,中心句一般出現在文章的題目,或者段落的開頭,抑或結尾處。當然,有的文章沒有中心句,那么,語篇所表達的中心就滲透在字里行間,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例如,牛津初中英語8B Unit 2 Traveling—Integrated skills一課中,重點句型是“Spring is the best time to do/for doing...”春天是最適合做某事的時間,學生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都應當充分重視和使用。
綜上所述,語篇教學是一種既重視語言形式又重視語言功能的英語教學新手段,對于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英語素養形成都大有裨益,值得我們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嘗試。
參考文獻:
[1]潘曉東.閱讀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及其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3).
[2]無魯霞,王初明.背景知識與語言難度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的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
[3]賈芝.語篇分析在研究生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