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第七中學)
為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約束,創設更加和諧、自由、民主的新型教學課堂,我國很早以前就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并且還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教學成果。可是,就現在的教學狀況來看,不少教師仍然無法釋懷“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這致使很多學校的語文課堂氛圍過于嚴肅,甚至充滿了壓抑。在這種境遇下,學生的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將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且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效率也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總目標。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涵蓋了很多方面,諸如作文、閱讀、語料積累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內容的關聯性非常強,但是就現在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很多教師往往喜歡將這些內容拆開來講,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還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阻礙。
現階段,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往往無法進行特別有效的互動。追其緣由,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學生的預習工作不夠到位,導致教師在課上問問題的時候,學生一時間無法充分理解,從而使得教師的問題石沉大海。由此可見,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習,是課程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師不妨這樣去做:第一,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和有關工具書自行去解決課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詞以及一些語文常識之類的問題;第二,教師要對學生的預習內容作出要求,并讓學生根據該要求對課文進行深入挖掘和探究,而且要在這個過程中找出自己難以理解或者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然后記錄到書上或者記事本上,等到正式上課的時候再與教師進行溝通。這兩種做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教師的教學更具針對性,還能節省很多時間,從而實現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將多元化教學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實際運用時,教師一定要重視教材知識的拓展,然后借此來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加教材內容的內涵,在加強學生理解力的同時,還應積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構建正確的學習觀。在平時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不妨將所教授的內容進行生活化處理,利用情景創設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改變以往語文教學課堂的閉塞性,并引導學生學會對所學知識的遷移運用。要知道,語文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而人類的交際又主要來源于生活。因此在展開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盡量去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之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
利用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并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僅僅依賴課堂所學,是很難達成這一目標的。因此,教師必須要做好課外延伸的工作,以充分彌補課堂教學的缺失。比如,在學《世說新語》兩則的時候,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看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創作的《世說新語》漫畫版。利用這部漫畫,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涵,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拓展課外知識,與此同時,還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的興趣,從而實現國學經典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辯論能培養學生很多能力,像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總結概括能力等等,這些能力不僅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有著諸多益處,還能對學生將來的全面發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對此,教師在展開教學時,不妨依據教材內容選擇一個主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定主題的時候切莫夾雜太多條條框框的規定,要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并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舉個例子,在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組,然后讓他們就“中國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這個主題進行討論,之后再讓各組派出一個代表,就討論出的結果與其他小組進行辯論。當然,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如果小組代表答不上來,其他組員可以隨時進行補充。這樣做不但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氛圍,還能使教學內容更加開放。
多元化教學對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所以,廣大語文教師應該勇于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積極嘗試多元化的教法,在充分理解了教材內容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教學狀況,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以使自己的教學更有針對性,積極拓展教材知識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做好課外延伸工作以豐富學生的學識,利用小組討論和辯論的形式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參考文獻:
[1]周利.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J].考試周刊,2017.
[2]候愛蘭.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應用探究[J].中華少年,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