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運斌
(湖北省房縣第三高級中學)
能力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能力,學生就無法學習,將來也不能很好地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理解能力,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有了理解能力,人才會增強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很重視理解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多讀題目。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理解就像滾雪球,它是從最基本的東西理解開始。首先理解詞語,再理解句子,再理解段落,再理解題目。學會理解題目的方法,再聯系具體的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要先理解題目的詞語,再理解題目的句子,然后把題目中的各個句子聯系起來進行理解,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整個題目的意思理清楚了,就達到了理解題的目的。學生就這樣在老師的引導下,多次對題目進行理解,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然后教師慢慢放手,讓學生獨立去理解題目。如果遇到難度較大的題目,還可以師生共同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共同完成,當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都提高到一定程度時,老師就可以放手了。對于老師或學生來說,提高理解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來不得半點急躁,欲速則不達。
觀察能力,對于一個學生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學生的知識必須通過觀察來得到,所以在教學中,我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注意的。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我拿一瓶醋,讓學生來嘗一嘗是什么味的。當然這瓶醋學生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然后我做實驗讓學生觀察,我用勺子去粘瓶子里的東西讓學生嘗說什么味(事先在這個瓶子的旁邊我就放了一點糖),給第一個同學嘗的時候,我用勺子沾一點醋,然后讓學生嘗嘗,讓學生記住是什么味,第二位同學我用另外一個勺子去粘一點糖,再粘醋,但只是試一下,做做樣子,不粘到醋,讓第二個學生嘗是什么味,讓他記住。第三位學生,我再用一個勺子只在醋瓶子粘一下,但不粘到醋,讓第三個同學嘗,且記住是什么味。做完了,我讓這三位同學說各嘗到的是什么味,肯定有一位同學說酸的,一位同學說甜的,還有一位同學說是無味的。這時,我問大家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認真觀察的同學,會說出原因,沒有認真觀察的同學就說不出原因。這時我就給學生講,是什么原因,且講明觀察的重要性,強調:今后無論做什么實驗都要注意觀察,觀察還要認真,不然就會出錯。這樣學生就會深刻記住這個實驗,同時也會記住做什么事都要認真觀察。
學生的動手能力關系到學生學習的成績,也關系到學生將來做事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所以,我在教學中同樣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我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重視實驗,在實驗中,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操作。二是讓學生多做練習,在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三是在教學中不忽視課外操作,比如,需要到野外或者室外進行的活動堅決不忽視,盡量讓學生去參加課外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情操,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四是讓學生多演板,演板也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方法,因為演板的過程中有許多學生監督,這樣演板的同學的心理會受到鍛煉,將來做事的心態也會很好,心態好了,做事也就穩重,不容易出錯,相應的動手能力也就強了。五是讓學生多參加體育活動,體育活動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就這樣,我利用各種機會讓學生動手,鍛煉他們的手,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探索能力是學生生存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我根據教學內容,課前準備時就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發揮各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完成各小組的任務。如進行社會調查、收集需要數據、設計所需要的實驗、分析研究等任務。課堂作為各小組交流學習成果的場所。
例如,在教學超重和失重時:
課前準備:將全班學生分成三個組。第一組負責搜集資料:從書籍、日常生活中及互聯網上收集各種有關失重和超重的資料。第二組負責設計所需實驗的過程:設計出整個實驗過程,用來探索失重和超重條件下物體所受的支持力和重力的關系。第三組負責從理論上分析:從已有的力學知識點角度出發,推出失重和超重的條件下物體所受力的條件,并總結出結論,供大家討論。
教學過程:首先,由第一組匯報收集到的一些現象資料,由全體同學評論第一組收集的資料是否正確。其次,由第二組匯報他們設計的實驗過程來證明失重和超重的條件。再次,由第三組分析失重和超重條件下物體的受力條件,并且得出結論。最后,全班同學共同分析,達成共識,得出結論。
我運用這種學習方法,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他們,賦予他們施展才能的機會,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思維得到相應發展,與之相關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特別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
就是這樣學生的能力提高了,我的教學過程也得心應手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提高得快了,將來工作、生活的能力也就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