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宙
(福建省浦城縣第三中學)
一直以來,我國高中教育都是以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為出發點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相較于一個人的文化知識來說,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文化素養、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則顯得更為重要。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高中生也必須要學會應用數學知識,學會創新,才能夠達到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具體要求,從而為自己的未來多添一份保障。“教學做合一”是指教、學都應與“做”聯系起來,以“做”為主,即學生必須要親自生成數學知識,然后將知識應用于現實,從而逐步形成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因此,“教學做合一”也應成為高中數學教學的發展主流。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促使“教”轉向“做”的基本要求。應試教育使得我國高中數學教育長期脫離生活實踐,導致高中生只會學、不會用,促使數學教學走向生活化,回歸生活,也就成為“教學做合一”的基本要求。促使數學教學生活化,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將生活資源引入到數學教學之中,并且以生活情境、生活問題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就如在“用樣本估計總體”一課中,筆者將學生的數學成績制成了一份成績表,鼓勵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的平均數知識求解全班同學的平均數學成績。為了避免打擊學生的自尊心,筆者不會在表格中標明學生的名字,只展示分數。以學生的真實生活與知識經驗來導入新課,可以讓學生產生親切感,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待學生求解出平均數之后,筆者再引入樣本平均數以及用樣本估計總體這兩個數學概念,高中生可通過對比兩次計算結果,真正了解樣本平均數的實際意義,體會樣本平均數的使用價值。
數學教學實踐化是促使“學”轉向“做”的重要途徑。通常情況下,高中生學習數學的方式與途徑基本是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講、課后背誦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方式幾乎完全忽視了實踐教學,也是造成知行脫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學做合一”理念下,教師應以實踐活動來補充理論教學,保證高中生既能夠掌握充足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形成相應的實踐技能。
在“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一課中,筆者要求高中生觀察生活中以幾何體為原型的建筑物,將形態多變、結構復雜的建筑物抽象成具體的空間幾何體,再利用長度工具測量幾何體的長度、寬度與高度,利用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公式來完成數學計算。在這項實踐活動中,筆者還鼓勵高中生繪制這些建筑物的三視圖與直觀圖,從而將整個空間幾何體這一章節的知識匯總在一起。在這項實踐活動中,高中生不僅可以在實踐中學習與應用數學知識,還可意識到數學知識在人們的生活之中無處不在,這可以有效培養高中生的數學審美素養,使其具備欣賞美、發現美的良好品質。
數學教學創新化需要教師以開放性的數學問題與實踐作業來發散高中生的數學思維,使他們在“做”中實現創新。要想開展創新性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自覺轉變身份,成為學生創新活動的啟發者與合作者,尊重學生所提出的各類解題方法,對學生的創新做法予以賞識評價,從而使學生在探索中不斷提升創造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筆者常常鼓勵高中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解題方法,且常常會使用一些開放性問題與實踐性作業來組織學生從事創新性數學學習活動。就如在“任意角和弧度制”一課中,筆者便以一個現實問題來引導高中生思考任意角的意義:如何將手表、鐘表調整到正確的時間。每一個高中生都有調整鐘表時間的生活經驗,這個數學問題可引起學生的廣泛思考,學生基本會從順時針轉動表針與逆時針轉動表針兩個方向入手。根據學生的表述,筆者便直接引入任意角的概念,將其內化到高中生已經形成的知識體系之中。再如,在數學練習中,筆者曾以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何使實數a、b、c、d滿足a+c>b+d。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唯一,高中生只需保證不等式成立即可,這種練習活動對于培養學生自信是十分有益的。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必須要通過“做”才能提升高中生的實踐意識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具備數學素養,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深入分析“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與實施策略,為高中生創造一個充滿魅力與新奇的數學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辛淑媛.淺談“教學做合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y=Asin(ωx+φ)的圖像》一節為例[J].理科考試研究,2017,24(17):28-30.
[2]孫駕云.“教學做合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7(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