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語教育教學理念,使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建立靈活的課程目標體系,使之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地區的英語教學更具有指導意義。
從2012年開始至今,筆者嘗試循序漸進地開展英語原版小說閱讀,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意識,促進心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
英語原版小說閱讀與必修教材《牛津高中英語》共同構成高中英語教學的整體框架,承載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材處于主導地位,圍繞課文內容、詞匯語法等,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英語原版小說閱讀起輔助提升作用,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1)精選閱讀文本
閱讀材料選擇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精選閱讀文本需遵循以下原則:
①語言真實自然,貼近生活。筆者參照國外英語教學的閱讀書目,從中選擇適合中國高中生閱讀水平的書籍。例如美國現代著名作家、《紐約客》專欄作者E.B White的童話三部曲Stuart Little,Charlotte’s Web,The Trumpet of the Swam等短篇小說十分適合高中生閱讀。
②語言難度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因此需要選擇語言水平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英語原版材料,既能消除學生的文化距離感和畏難情緒,使其有信心、有興趣,又能幫助學生向更高水平正遷移,發展語言潛能。
③題材廣泛,體裁多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題材廣泛、體裁多樣的語言載體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英語文化。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不同種類的語言材料,充分展示英語的語言魅力,加深其對語言內涵的理解和欣賞。筆者按照類型將閱讀材料分為以下幾大類:童話故事、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戲劇、媒體時評、經典演講、隨筆。
④教育性與批判性。批判性思維是指在人們常規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對特定的、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問題的評估和判斷,是對深層次問題的再思考,是當今時代背景下重要的人文素養。
(2)讀前活動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針對作者背景和故事內容簡介,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演講或視頻的方式在班級展示分享。與傳統的教師講授相比,以學生為主體的讀前準備活動,變被動為主動,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并通過同伴效應的帶動,掃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3)讀中活動
原版小說篇章較長,因此需要制定具體的閱讀任務進度表,定期檢查反饋,保證閱讀質量和進度。為了突出重點,整合各章節內容,問題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①事實性問題。事實性問題主要針對文章細節,考查基本要素,例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可直接從文本中找到答案,幫助學生梳理大意,完成基本的閱讀任務。
②批判性問題。批判性問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思維和概括能力,通常為開放性問題,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此類問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可以留作課堂討論,各抒己見,形成思想的碰撞。
③總結歸納類問題。總結歸納類問題考查學生的語言歸納和應用能力,通常是總結章節或段落大意,通過情景復現,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表達。
(4)讀后活動
①詞匯處理。原版小說詞匯量較大,需要對一些復現率高、實用性強的詞匯進行處理,尤其是文本中反復出現、高考考綱重點及其他實用性強的詞匯。
②摘抄好詞好句。原版小說中的好詞好句摘抄,能夠讓學生體會原汁原味的語言魅力,找到精神共鳴,從而獲得情感、價值觀的積極引領。
③書評與話題討論。學生對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后,可以通過寫書評的方式付諸筆端。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技能的綜合運用,使其語篇輸出量加大,思維縝密度提高,綜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英語原版小說閱讀在高中教學的定位是“教材的有益補充”,因此要在課時上適度把握,作業分層次酌情處理。每周固定一個課時用于作業檢查、話題討論、答疑解惑等。書評難度較大,耗時較長,可當作寒暑假作業處理。
教材的詞匯語法和閱讀策略仍然是教學重點,為了提高效率,可以將Welcome to the unit和Word power板塊進行整合,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從而節省出一個課時給英語原版小說閱讀。
學生的學習水平存在個體差異,原版小說閱讀對學生的要求也因人而異。對于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保持閱讀習慣、完成基本框架即可,主要精力仍然要放在課本學習上。
參考文獻:
Jeremy 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