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俊
(山西省榆次二中)
歐陽修曾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讀”是語文教學永不變更的話題。在新課程背景下,讓我們迷惑的不是教什么,更多的是學生、教者、文本之間的關系問題。如何構建新時代的“和諧課堂”?在此,筆者就“‘初讀—研讀—悟讀’三步讀”的報刊閱讀課堂模式交流一下自己尚不成熟的做法。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的思維空間,是和諧課堂的前提
【教學片段】
師:請拿出《語文報》總第794期,首先瀏覽全部內容,并找出自己感觸很深的2~3篇文章。
生:(提出一些個別疑惑)
師:(巡回釋疑)
……
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在報刊閱讀課堂中,教師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隨心所欲地獲取語文營養。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室巡回指點,或者解答學生個別疑難。
在這一課堂環節中,學生通讀報紙“望盡天涯路”,選取最值得自己再讀的文章。教師是主導,可以教給學生一些閱讀報刊的方法:標題法、批注法、摘錄法等。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并不代表可以棄課堂于不顧,而是將課堂掌控在一個自由而有度的范圍之內,時刻牢記自己的主導地位。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培養合作精神,點燃學生激情,制造和諧課堂的原動力
【教學片段1】
(請學生根據自己所選定的文章分組,老師組織學生)
學生分好組以后,討論交流。
……
【教學片段2】
生1:我對《童年》這首詩感興趣,好像我都有這些經歷,但被別人寫出來了。
生2:是啊,這首詩讀著朗朗上口,我們齊聲讀一次吧。
生 3:……
師:《童年》中運用了什么意象?為什么這些意象讓你動心?與我們學過的《相信未來》《沁園春·長沙》比較,你認為有什么異同?
生1:意象有虛有實……
生2:意象是一個美的載體,意象是情感的寄托。
生3:意象是生活的一個截面,卻定格了一段人生。
……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閱讀課堂理應響應。但如果分組討論的問題不是自發的,那么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
報刊閱讀課從來不是前后四人小組,而是自主合作,因為每個人希望合作討論的文章都不可能一樣。學生在自由組合以后,才能進行有目的的交流,否則貼一張“合作學習”的標簽又有什么意義。
在合作討論中,教師如果信馬由韁,課堂中的討論可能只會停留在表層。例如,在【教學片段2】中,如果沒有教師的深入引導,恐怕學生只是感受著詩歌的美,而不去思考為什么如此美,也不會討論到意象的作用。教師只有深入學生中去,才能了解學生的討論進度,并且讓學生在合作中碰撞出更耀眼的思維火花。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啟發學生自主發現并探究學習,方是“和諧課堂”之重要指向
【教學片段】
(課堂最后)
師:瀏覽、討論之后,大家一定有許多感想,請愿意寫的學生現在寫下來,愿意在課堂上跟全班同學交流的學生可以說一下。
生1:《一肩之寬的位移》這篇文章表現父愛,文章說,父愛是一種習慣。我也在此交流一下我心中的母愛。我的母親每天堅持在我起床之前做好飯,但平時我對桌前的早飯并沒有感覺,只是一次寒冬的早晨起來上廁所的時候,才發現那個朦朧的身影正佝僂在廚房里做飯……(淚流滿面)
生2:我在《作文升格》中學到了作文的升格技巧:細節使文章增添魅力。
……
讀的最低要求是積累,在積累之終,我們所求的是“悟讀”。“悟”才是讀書的較高境界,即“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發現。
報刊閱讀課,是語文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教師帶領學生走入閱讀文本,讓學生在文本中獲得閱讀體驗和審美情趣,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多讀善思。
語文教學注重過程,而非一定要一個成果。所以筆者認為,在報刊閱讀課上,教師應更注重學生通過自己的生命體驗來感受這些閱讀材料,并且能通過與教材文本的比較來領悟語文、感受語文。
教師引導讀之后“悟”,是一種語文再創造的過程。而“悟”的形式便是“說”或者“寫”,“悟”的價值不亞于瓦特發明蒸汽機。“悟”不一定時時出現,它是在閱讀之后百思不得其解的靈光一動,它是在一段生命歷程后的怦然呈現。所以一旦有“悟”,必須寫下來,它是有價值的閱讀發現,它會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并能促使學生更多的閱讀,更多的“感悟”!
隨著一輪又一輪的實驗,筆者的認識由迷茫逐步走向清晰,報刊閱讀課將給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對學生的發展起到奠基的作用。筆者將繼續緊緊圍繞新課標理念,不斷完善自己的報刊閱讀教學,以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更將繼續提升自我素質,始終站在學生之上、課堂之上的高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用心讀、用腦思、動手寫、開口說,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更高效地構建和諧課堂。
參考文獻:
張海忠.新課程評價改革[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