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長忠
(四川省西充縣教研室)
課程與教學資源的科學整合是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成效的有效措施。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不清楚怎么去進行整合,特別是面對新的教材及各種版本編排。在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下,如何優化和有效運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讓教材變成有效的資源,這對于高中地理課堂有巨大意義。本文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論述如何整合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資源。
有效整合教材的基礎是理解教材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間的關系。《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強調學生優化學習方法。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規定高中生基本標準,沒有相關地理學科知識要求。所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編寫教材有很大的空間和靈活性。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地理教材整合,并且對教材活學活用,教師的責任是把教材內容最優化。
教材部分章節知識點多,若知識點與內在邏輯間的因果關系沒有理清,學生學習時會感到困惑。有時老師只要對教科書內容出現的前后順序稍作調整,就可以解決學生困惑的問題。如“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配”里面的“人地關系”是難以理解的。然而,學生易理解的“環境問題的分類和分布特征”卻在后面。如果從學生感興趣的環境情形著手,然后講解這兩類環境問題,進而探討環境問題的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到“人地關系”上,這就體現了知識的內在關系,學生更容易理解,最容易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對教材優化組合、勇于創新的理念價值觀已經在教學中得到貫徹落實。
地理教學實踐中,內容數據多,范圍廣,課時少。一些有效的課堂活動因教材量大及時間等因素而無法全面開展,內容多,學時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適當調整教材部分內容,深化核心知識點。教師教學時可以使用兩個典型照片來說明問題,沒有必要使用所有圖片。若有更好的實例讓學生學習理解問題,則無需教材實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五章“北京的自行車是多了還是少了”,分析如何選擇最好的城市交通工具等。若學生知道如何處理問題,并且此內容和生活關聯不大,可以把其刪減。
新課程實行“一綱多本”,出現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四種版本教材。基于這樣的情況,教材體系不完全符合課程標準內容及次序。因為不同版本教材對標準理解不同,視角不一樣,有各自的特點。教師應深入發掘各種版本教材,特別是不同版本教材的內容表達等,能把版本內容和有關陳述作為重要的教材參考資料,強力整合各版本教材優勢。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各種版本教材在對工業地域類型及聯系等方面,研究方向也不同。此時教師應以教材為核心,吸收其他版本的精華。
高中地理學習是中學地理基礎的擴充和深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繼承和發展。為讓高中地理學習更加深入,需要做好對初高中的銜接。盡管高中地理不是區域地理,但初中的區域分析比較法仍然適用。任何高中地理實例都應該在區域范圍內分析。農業、工業的例子,也要注意其地理背景。所以必須要補足初中地理內容,完善區域地理知識結構,仔細分析區域地理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先呈地理現象,后現地理原因。由知識主干到分支,依據邏輯次序對其深入研究。例如首先描述地理現象:“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然后引出有關知識點來初步得出結論:溫度受地面輻射能量的很大影響。經過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它接近太陽及有多少卡路里等。地球近地面大氣是氮、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氣體,大氣得到的輻射能少。另一角度,地面吸收大量的穿透云層的太陽輻射并加熱,在地面上產生較弱的長波輻射,其中大部分被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氣溫度升高。靠近地面的大氣直接吸收地面輻射并增加溫度。因此海拔低,溫度就高。最后延伸。太陽輻射大氣減弱形式和影響因素及其保溫作用。學生能夠掌握“大氣的熱力過程”。
新課標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網絡中的地理信息資源、電子地圖和信息技術優化地理教學。關于地理特征,有很多知識是很豐富的,適合通過多媒體演示教授學生。基于結合計算機圖形,以加強和擴大地理文本,不管是區域地理、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可以很好地基于互聯網來教導學生。例如引入豐富的旅游資源,利用在線旅游資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及課堂教學質量。
為了推動課程改革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主要問題是對課程資源的研發運用。高中地理教師要深入學習教科書,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整合教材,主動促進地理課程改革,讓教材成為有效的課程資源。
參考文獻:
薛鳳梅.淺談高中地理新課程教材的整合[N].學知報,2010-01-12.